

“红色前哨连”官兵进行重温队史活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通讯员任森、刘佳良 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廖彬华、金家威
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施工便桥入口处,巨石上“红色前哨”4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是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执勤一中队原“一号哨位”,也曾是他们守护港珠澳大桥建设、捍卫国家尊严的前沿阵地。
巨石如碑,铭记着中队官兵的贡献,也成为官兵的精神图腾。这支队伍1944年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在战火硝烟中成长,曾被授予“猛打稳守英雄连”称号,涌现出张继、尚其山等战斗英雄,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连”荣誉称号。
岁月更迭,“红色前哨连”历经23次调整转隶、移防搬迁,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赓续红色基因的优良传统始终未变。近日,记者走进这个英雄集体,探寻他们永葆本色铸忠诚的精神密码,聆听新时代“红连”官兵站前哨、当尖兵、爱民为民的感人故事。
站前哨:心红眼亮骨头硬,香风臭气脚下踩
走进中队荣誉室,一面印着“红色前哨连”5个金色大字的红色锦旗,在聚光灯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1952年,中队从燕赵大地移防沙头角,形形色色的拉拢诱惑随之而来。中队于是立下“心红眼亮骨头硬,香风臭气脚下踩”的队训,也把葆本色铸忠诚的基因融入了官兵血脉。
守卫沙头角17年后,中队奉命移防茂盛围,在珠海这片热土上驻守至今。一茬又一茬的官兵牢牢扎根在哨位上,守护着驻地的和平与安宁,也抵挡了数不清的腐蚀和诱惑。
“61年前,中队因拒腐蚀、永不沾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连’荣誉称号,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南海前哨钢八连’一同成为20世纪60年代闻名全军的‘四好连队’。”作为中队新建荣誉室的首任讲解员,三排长张天瑞对连史熟稔于心。
荣誉室里,一份泛黄的档案见证着官兵的忠诚信仰。1992年10月17日,年仅18岁的中队战士梅开春,在巡逻途中突然发现三四个鬼鬼祟祟的黑影,立即上前盘问。几人见罪行可能败露,当即拿出一叠现金请求“网开一面”,被梅开春果断拒绝。仍不死心的几人继续抬高价码:“如果放了我们,再加10万元。”
面对巨额金钱诱惑,梅开春不为所动,陷入绝望的几人顿生歹心,趁他不备、开枪突袭,梅开春奋力抵抗、壮烈牺牲,把鲜血浸染到“红色前哨连”的战旗中。
“红色前哨连的战士,必须永葆‘红’的底色,‘清’的本色。”中队第31任政治指导员陈振炜说,中队官兵担负特殊任务,经常面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益诱惑。面对这些,官兵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坚固如磐。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早在1969年,中队移防至此,支部“一班人”便制定“三条铁律”和“四个不准”,规范了官兵行为,有效降低了廉洁风险。
“讲好时代故事,坚定忠诚信仰。”武警广东总队珠海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中队始终把强化军魂意识、深扎信念之根作为首要政治要求,直面现实问题、突出政治锻造、加强理论武装,持续强固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每天安排“微理论、微讲堂、微点评”;定期开展“新老兵面对面”交流会;通过强军故事会、情景剧创新理论学习模式……这支英雄连队,还有一项延续了近70年的“必修课”——每逢党、国家和军队重大方针政策出台以及国内外发生重大事件,中队都会紧扣官兵思想组织“红连讲堂”,至今已举办130余期。
当尖兵:身为“张继班”传人,就要为荣誉而奋斗
“张继!”“到!”在中队三楼宿舍,“张继班”每晚点名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最响亮的“张继”,一人点名,全体答“到”。
“在辽沈战役的一次战斗中,战士张继在班长、副班长牺牲的情况下,带领仅剩的4人冲入敌人阵地,拼刺刀把20余名敌人逼入狭小房间,并举起手榴弹高喊‘缴枪不杀’使敌人乖乖投降。”第30任“张继班”班长李渊告诉记者,因其英勇表现,其所在的班后被命名为“张继班”。
来自广州的小伙谭力久是“张继班”的一员。“军政素质能力要提升,打赢能力更要提升。”这是他2023年春季入伍时立下的军旅目标。
参加卫勤专业兵集训考核期间,由于基础薄弱,谭力久模拟考核的排名落在了后面。但他没有灰心,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按进度严格“打卡”。最后一次摸底考核,他的成绩终于实现“飞跃”。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练最实的作风!”这是新时代的“张继班”精神。一侧的展柜里,常年摆放着一个荣誉箱。对“张继班”的战士来说,身为“张继班”的传人,就是要为它的荣誉而奋斗。
这是“红色前哨连”荣誉传承激励、感召奋斗强军的生动缩影。连队先后32次获评基层建设标兵和先进中队,荣获74项省级以上荣誉。
爱民为民:护卫驻地平安,传承“红连精神”
4月24日,在港珠澳大桥蓝海豚岛上,中队战士张源浩和柳韦林被聘为义务讲解员。“中队担负着港珠澳大桥公路口岸重点区域的武装巡逻任务,还设立‘爱心便民哨’,每个巡逻组安排熟练掌握粤语的官兵,方便及时帮助往返的旅客。”23岁的张源浩告诉记者,“身为讲解员,我想和大家讲述中队‘三让营房’以及忠诚守护湾区繁华的故事。”
原来,从2009年到2024年,中队为支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两次搬迁,三次腾让营区。虽然环境越来越简陋,但官兵毫无怨言。
从中队组建以来,“护卫驻地平安,传承‘红连精神’”就深深镌刻在一茬茬中队官兵心间。
一根沾着泥点的老救生绳是中队的“传家宝”之一,也无声诉说着8年前中队官兵勇救落水群众的感人故事。
“快来人啊!有人落水了!”2017年7月2日6时许,中士陈子武和上等兵黄枫像往常一样在情侣南路巡逻执勤,突然听到群众的呼救声。循声望去,陈子武发现一名男子径直向深海走去。
情况紧急!陈子武没有丝毫犹豫,迅速穿上救生衣,拎着救生绳飞快地纵身入海。不到3分钟,他使出浑身解数把溺水男子救到岸上。
近年来,官兵先后担负急难险重任务100余次,并持续开展“红连精神”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把“红连精神”的火种播撒在珠海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