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极目新闻报道,2018年,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近日,记者发现,服刑完毕的卿晨璟靓已成为网络主播,还自我介绍“就是2018年被通缉上热搜那个最美通缉犯”。4月27日,其已被封号。
说实话,“最美通缉犯”这个标签,读来就让人极其不适。看似调侃,实则隐隐透露出一种轻慢,还在无形中消解着法律的严肃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评判不会被外貌左右,违法犯罪的事实也不会因外貌而改变。当年,卿晨璟靓因诈骗罪被通缉,司法机关早已给出定论。如今出狱,社会固然应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将曾经的通缉犯身份当作“卖点”,把坐牢经历包装成直播噱头。这恐怕不是改过自新,而是把黑历史当成了生意经。
有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请想想,如果靠“炫耀”犯罪经历就能轻松获得流量、赚取收益,那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可能会传递“违法也能成名”的错误价值观,误导更多人走上歧途。社会对出狱人员的包容,是建立在其真诚悔改、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的。真正的“改邪归正”,是脚踏实地用双手创造生活,而不是把犯罪经历当“吸粉”工具,将犯罪娱乐化。
近年来,借“刑满释放”“犯罪经历”等标签博流量的现象并不少见。法律虽然未限制刑释人员从事直播行业,但早在2023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就发布消息称,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满释放”为标签的搞笑、卖惨、博取流量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广电总局也曾多次发文,要求严禁违法失德人员利用直播发声出镜。平台将卿晨璟靓账号封禁,并发布公告,禁止以监狱服刑、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不当获利,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举,也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试图突破公序良俗底线、消费犯罪经历的行为,不会得到网络空间的纵容。妄图蹭“毒流量”的人应该意识到,网络空间从来不是法外之地,直播行业更不应靠猎奇、审丑来博流量。摒弃歪门邪道,走正路、干正事,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