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届曙光科学节暨科普大赛举办
科普无边界,街坊做评委
王纳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纳 通讯员王之康)相传唐时白居易为了诗句能通俗易懂,都会先把诗作念给街上的行人听。如今,为了让科学走向大众,深圳的做法也异曲同工。近日,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届曙光科学节暨科普大赛举办。台上,是院士级的顶尖科学家和年轻的大学生同台讲演,台下,是一群来自附近社区的居民当评委,其中不乏中小学生和退休老人。

  华大基因尹烨分享:

  “硅基涌现智能,碳基接近永生”

  比赛开始前,院士级的顶尖科学家先登台作了分享。

  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同时也是一名粉丝百万的网络科普博主。他以《奇点将至,再来一次:硅基涌现智能,碳基接近永生》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未来图景。“科学的新方向往往由新工具推动,而非新概念。”尹烨指出,“科学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科学革命’实现范式演进,现在人类正站在第五范式的门槛——‘基于AI的自学习系统,通过遍历性计算探索复杂系统的高维暗知识’。”尹烨鼓励大家一定要把AI用起来。

  尹烨着重对学生们说:“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他呼吁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要怀有敬畏之心,注意科学伦理,让科技更有温度。

  17位大学生“让科学走向大众”

  活动中,17名学生作学术报告,以“5分钟演讲+2分钟自由问答”的形式,讲述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航天科技、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发现。

  比如,大一学生王照暄以《小鼠模型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了她参与抑郁症研究的经历。在一个多学期以来的科研实践中,她已经加入了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韩明虎的实验室,开始参与神经科学研究。“小鼠模型在抑郁症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助力发现了新靶点,像肠道菌群与抑郁的关系;还使药物研发提速,模型使用后成功率提升40%。”王照暄侃侃而谈。

  硕士生程思博以《穿上未来:我与上肢外骨骼的进化》为题,剖析了上肢外骨骼系统的研发历程,分享了如何巧妙地将机械结构与人体动态高度匹配,达成自然流畅的人机协同。同时,他结合自身在可穿戴机器人系统、康复工程与工业辅具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探讨了轻量化、便携性与功能性之间的工程挑战与创新路径。通过实际项目案例与技术实现细节,他带领大家一起思考未来人机融合技术的应用边界与发展走向。

  邀请社区评委践行“无边界大学”

  记者现场发现,这次的评委很不一般。除了有参与打造多条爆款科普视频的深圳天气主播周禹和B站知名科普类UP主“老奇好好奇”这些专业评审之外,还有25位大众评审,包含深圳理工在校师生、周边社区居民及社区内的企事业员工,其中既包括退休老人,也包括小学生。他们都认真地给选手们打分,从不同视角为学生的报告提供反馈与建议。

  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致辞时,对来到活动现场的社区大众评审表示热情欢迎。他指出,这是深圳理工“无边界的大学”理念的实践,学校要与周边的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要素紧密联动、共生共赢。他认为,科普是创新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关键途径,而17名学生与院士级顶尖科学家同台演讲,无疑是学习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一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