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上新 挑起科创大梁
马骏

  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效果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通讯员莞科、松湖

  源头创新已成为东莞城市新名片,一个又一个创新资源在莞邑这片热土上持续引流、聚集与加速!东莞巍峨山下的松山湖科学城,正在建设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这是一台电子“超高速摄像机”,与其优势互补的另一“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是面向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中子“超级显微镜”,从而以内生动力驱动东莞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东莞市镇科技工作会商机制亦由市镇两级会商转向市—经济区—镇三级会商,从“点”的联动转向“面”的带动,为科技创新赋能东莞经济发展贡献“镇能量”。

  亚洲首台

  造一台电子“超高速摄像机”

  在松山湖巍峨山下,这个大科学装置将助力我国超快科学发展!今年1月10日,亚洲首台、世界第二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开工,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承担建设,共布局10条束线和22个应用终端。本次开工建设的6条束线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负责,另外4条束线将在陕西西安建设,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负责。这也是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将支撑我国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该项目作为综合性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设施,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阿秒激光就像一台“超高速摄像机”,用于捕捉运动极快电子的“动态影像”,记录它们的运动及其所决定的量子特性、磁性变化、化学反应和材料相变等现象。这一大科学装置为研究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物医学等学科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有望在我国物质科学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领域催生新突破。

  “这一设施的建设将为解决科学前沿中的问题、攻克关键技术提供极限手段,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强大支撑点。该设施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科研项目,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阿秒激光设施工程总指挥方忠认为,建设一个性能先进、稳定可靠的用户装置,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科研团队服务,“要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他特别指出,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确保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建设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同时还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并在东莞和相关区域形成激光产业集群效应。

  “散裂中子源与先进阿秒激光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将我们探索世界推进到中子层面,使时间尺度精细到阿秒量级。”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说,这将发挥大科学装置“1+1大于2”的作用,提升松山湖科学城的科技分量,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为科技桥头建设贡献一些“东莞力量”和绵薄能力。

  二期启动

  这是一台中子“超级显微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座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科学城继续上新,这一大科学装置被誉为探索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今年3月30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建设。项目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建成后中子谱仪数量将增加到20台,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

  新建成的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将应用于稀土功能材料设计研发、拓扑和超导材料研发、锂离子电池和储氢电池研发,以及深海可燃冰和页岩油的开采存储、癌症和病毒药物研发、催化研究等,涵盖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二期工程计划将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提高到500千瓦。功率提升后,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散射应用的覆盖范围和能力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期工程建设周期为5年9个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表示,20台中子谱仪,每一台都可以是面向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的“显微镜”。他称,二期工程建成后,该大科学装置在同等时间内能产生更多中子,不仅能有效缩短实验时间,还能使实验分辨率更高,能够测量更小的样品、研究更快的动态过程,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利器。

  在本月12日召开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技术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王生介绍称,目前散裂中子源一期打靶束流功率已提升至170kW,中子束流供应时间和效率达到国际同类装置最高水平,现已完成13轮开放运行,注册用户超过8000人,完成课题2000多项,涵盖航空航天、高铁船舶、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等诸多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成果,合作谱仪已全部完成建设并逐步开放。

  会商机制

  为科技创新贡献“镇能量”

  除此之外,规划中的第四代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南方先进光源前期工作也正稳步推进,一个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巍峨山下的松山湖科学城加速聚集。这里还有广东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拥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6所高校、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初步构建起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GDP实现两位数增长、正式迈入千亿元园区的松山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20位,这也是其首次跻身前20强。

  东莞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来自东莞科技系统的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91%,居全省第三。高企培育方面,2024年全市高企总数增至10200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全国第十一位,其中长安、松山湖、塘厦、虎门、东城、寮步的高企数量都在500家以上。同时在技术合同登记交易、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以及省平台个人项目立项等多个科技创新指标方面,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或全省前列。

  自市镇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启动以来,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会同石龙镇、大朗镇、道滘镇、石排镇和万江街道,深度培育“一镇一品”,从而使市镇联动以“1+1>2”的方式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迈向“产业化”。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扩容”至厚街镇、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前者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成立了东莞市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至此在全省率先开展创新联合技术攻关的东莞,已组建了新型储能、“轻有源”、未来生物食品等四个创新联合体;后者则全面推动市—经济区—镇三级会商,是全市首个市—区域板块会商机制,将以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动水乡打造东莞科技创新的新增长极。

  “通过强化对区域板块科技工作的统筹调度赋能水乡五镇产业科技创新,引领科技会商由‘点’的联动转向‘面’的带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东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卓庆表示,镇街是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石,关乎全市创新发展大局,强化三级会商将致力于推动产业科技重点工作在水乡经济区各镇街“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