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张美琪、黄月星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4月24日—6月24日期间,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团委联合开展“赓续‘五四’薪火·青春热血有我”——广州市迎“五四”青年无偿献血系列活动,发动全市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昨日,该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广州血液中心举行,各行业团员青年代表现场积极挽袖献血。
“天使白”“消防蓝”都来献血了
在启动仪式上,广州血液中心主任梁华钦介绍,2024年,广州血液中心累计采集血液52.29万个单位,其中全血采集40.11万个单位,成分血采集12.18万个治疗单位,近五年的采血量有四年位居全国各大血液中心第一位,其中的成分血采集量,更是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唯一年采集量达到10万治疗单位的血液中心。但在医疗需求连年增长的背景下,广州市无偿献血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季节变化与特定时间段的影响,血液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寒暑假期、春节等献血“淡季”,血液库存常处于“紧平衡”状态。
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环投花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学院、市卫生健康委直属各医疗卫生机构等250多名各行业团员青年代表参与了昨天的启动仪式并现场献血,加上市内各分会场,全天共组织超过1000名青年参与献血。4月24日—6月24日期间,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团委将联合发动全市各级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营造“青年带头、全民参与”的公益氛围。
大一小伙已献血7次
梁华钦表示,广州血液中心的数据显示,广州的无偿献血者60%是35岁以下人群,青年人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是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广州航海学院参与现场献血的学生志愿者中,董骐铭的献血次数在同龄人中可谓“遥遥领先”——才上大一的他,已经献血7次。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亲属是医务工作者,所在的医院会定期组织献血,自己受其影响,在刚成年的时候,就参与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上了大学后加入了学校的红十字会,开始献成分血。按照规定,成分血每隔15天就可以献一次,因此至今他已经献了5次成分血,昨天则是他第二次献全血。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高明在过去的10多年间,基本每年都会献血一到两次。昨天,他在献血现场收到了一份意外惊喜——广州血液中心的资料库显示,他是一名稀有血型者,将获得广州血液中心送出的一枚专属定制的“稀有血型纪念章”,并纳入全省统一的特殊血型献血者信息平台。
为何献血者献血12次,昨天才第一次知道自己是“熊猫血”?梁华钦解释,2021年起,广州血液中心牵头建立全省统一的特殊血型献血者信息平台,“对于稀有血型中较为常见的Rh阴性血,我们会在所有献血者中进行筛查;而对于一些10万甚至几十万人中只有一例的稀有血型,我们会抽样进行筛查。”所以在高明上一次献血后的抽检中,才发现他属于“熊猫血”,并把他的信息纳入了特殊血型献血者信息平台。
由于特殊血型的稀有性,稀有血型者献出的血可供普通血型患者使用,但稀有血型者需要用血时,只能接受同样的稀有血型血液,因此他们面临着血源更紧缺、库存更稀少的困难。特殊血型库可以让为数不多的稀有血型者抱团取暖、互帮互助,目前特殊血型库中已经冻存了13种稀有血型的血液。梁华钦表示,血液中心会动员稀有血型者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定期献血,他们的血液将会进入特殊血型库内,冻存时间可长达10年,供相同稀有血型者或者其本人使用,让小群体也能有用血保障。
无独有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护士赖俊程,也在昨天的献血中得知自己原来是Rh阴性“熊猫血”血型。他选择捐献400毫升血液,帮助更多同属“熊猫血”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