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农具“添翼” 小竹海“长成”大产业
曾焕阳

  “爬山虎”履带式运输车。

  无人机运输山上的竹笋。

  村民展示新挖的竹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朱景优、邓燕琴、林科

  在河源市和平县上陵镇,一片片翠绿的竹林正孕育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希望。近年来,上陵镇立足丰富的竹资源,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延伸、旅游带动等措施,将小竹子发展成大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天地。

  眼下正是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春笋破土而出的时节,当地企业引入了竹林“小火车”轨道运输机、“爬山虎”履带式运输车以及植保无人机,竹笋通过小火车、“爬山虎”、无人机等运输渠道,仅需10分钟就能从山上运送到山下的笋干工坊。昨日,记者走访了由万亩竹林孕育而生的上陵镇绿竹强村笋干工坊,倾听了当地竹农讲述翠山村今年竹产业从传统迈向现代转型的希望,以及上陵镇丰富的竹资源真正转化为科技赋能带来的硕果。

  竹林里的科技“新农具”

  眼下正是春笋采挖的好时节,在上陵镇翠山村的竹林里,一辆辆竹林“小火车”轨道运输机近日在蜿蜒的山路上穿梭,将一捆捆新鲜的竹笋运送下山。这种“小火车”轨道运输机是当地村民近期为解决竹子“下山难”问题而引进的科技“新农具”。

  除了“小火车”,无人机和“爬山虎”履带式运输车也成了竹林里的“新宠”。在竹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无人机能够快速、均匀地喷洒农药,覆盖范围广,防治效果好,在山上一些无路通行的山沟,无人机还可以帮忙竹农运输竹笋下山,而“爬山虎”则可将砍伐竹子的农具轻松运送到山上。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上陵镇的竹林管理今后更加科学高效,竹子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竹农通过无人机和“小火车”运送山上采挖的竹笋和竹子将更加方便快捷。

  竹加工产业的“升级之路”

  走进上陵镇翠林竹制品加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根根竹子经过开片、碳化、烘干、上胶、压制、裁边、抛光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精美的竹工艺品。上陵镇积极推动竹加工产业的升级改造,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竹制品的附加值。

  上陵镇共有竹材加工企业6家,每年合计加工毛竹约150万根。翠林竹制品加工厂负责人蓝志林介绍,经过升级改造后,工厂的毛竹需求量从每天10吨增加到30吨,年产值提升至1000万元以上。这些竹制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据了解,和平县是河源市的产竹大县,其中以上陵镇竹子居多,主要品种为毛竹,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产区之一,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约30万亩,年产竹560万根、鲜笋500万斤。

  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在上陵镇,竹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当地政府通过竹林流转、低效林改造和科学抚育,竹林的亩产值从传统粗放管理的低效状态提升至每亩6000元。上陵镇桃源村村民叶恒俊是第一批开展丰产高效竹林示范基地的种植户,他的收入从每年1万多元增加到近4万元。

  此外,上陵镇还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周边,许多村民开办了农家乐和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这些民宿和农家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上陵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今后将继续立足“竹”资源,纵向延伸竹产业链条,横向促进竹产业融合。一方面,进一步推动竹加工产业的升级,提高竹制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打造更多竹主题文旅项目。同时,上陵镇还将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竹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