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硫“后浪”涌 工村掀“新潮”
曹菁

   “硫”金岁月旧照。

   “硫”金岁月旧照。

    工村里的老建筑。

  英硫子弟青春怀旧之旅,近年来已成为工村的一道独特人文风景线。

  “广播山”下的工村,保留了不少旧建筑。

   英姿飒爽的青年矿工当年坐着电动火车上下班。

  英硫子弟打造的美丽庭院“出圈”。

  工村迎来市民休闲度假热。

  硫铁矿旧貌。

  广东省英德硫铁矿简称“工村硫铁矿”“英硫”,曾一度名噪中国化工行业,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该矿区位于清远英德市西北山区,矿总部机关设在横石塘镇的工村。英德硫铁矿的矿石曾出口多个国家,为国家建设创造了大量外汇。截至1989年,工村硫铁矿累计生产、销售硫铁矿(折标矿)700多万吨,向国家上缴税利1.21亿元。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学地理教科书讲述中国矿产资源这一章,就对英德硫铁矿有所介绍。

  沉寂的英德硫铁矿工村最近因“美丽庭院”民宿开发在网络走红。春光明媚的4月踏青季,群山环绕的英德横石塘镇工村,迎来了一批批“矿二代”中老年人故地重游,他们相聚相拥,走访昔日工作、生活过的旧车间、宿舍楼、校园,追忆当年的一草一木,唤起激情年代的青春记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广播山”见证特殊岁月

  地处横石塘大山深处的英德硫铁矿曾是广东省最大的硫铁矿山,也是全国负有盛名的硫铁矿山。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直是英德硫铁矿的鼎盛时期。那个时代,无数技术工人、干部和家属响应祖国的召唤,从各地一批批来到深山采矿支援建设,聚集在矿区附近的山谷扎根、落户,慢慢形成了一个生活区和行政区,久而久之,当地人称之为工村。

  英硫子弟靖海卫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记忆中,父辈告诉他第一代英硫人修建了进矿区的第一条公路、第一条铁路、第一条跨江索道,建起了一幢幢宿舍、车间、办公楼……北江两岸崛起了绵延百里的矿区,窄轨小铁路宛如项链般地把这些珍珠似的矿山、站点连接起来,成了硫铁矿的大动脉,造型美观,小巧的小火车日夜奔忙着。

  工村周边都是俊秀的石灰岩丘陵,其中一座紧靠小镇的小石头山包,当年就架着高音喇叭,成为工村的“晨钟暮鼓”,每天清晨,喇叭响起,发出信号,开启英硫人忙碌的一天。当年从广州来的一些老工友依然记得“广播山”的初次印象。

  早期的工村,已经呈现出现代工业的雏形,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令周边还处于农耕时代的乡民大开眼界,高耸的钢塔屹立在北江的两岸,矿斗在钢索上不停地来回穿梭,把矿石直接运送到连接京广线的火车上。

  电动火车通勤领先时代

  20世纪60、70年代是英德硫铁矿的鼎盛时期,接收了一大批知青和复退军人,职工人数最多时高达5600多人,矿山一派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20世纪70年代前,全国近20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分配来矿山,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济济。同时还为全国重点化工矿山及各部门输送了一大批生产、建设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老工人谢新回忆说,现在的城里人开着新能源小轿车算新潮了,而20世纪60年代的英硫人已经可以每天坐着电瓶小火车去上下班了。采矿区离工人候车的地方有两公里多的路程。工人们先得坐上电瓶车,穿过足有一公里的运输巷道进入矿区,然后到各自工作的地方开始紧张的采掘工作。

  难忘矿区艰苦奋斗

  1968年一批广州青年来到了英德硫铁矿,投入到火热的支援建设中。他们一路摇摇晃晃,尘土飞扬,遇到北江,大小河流阻拦,还要摆渡。“来到英德工村,是一趟要花长达8个小时的疲惫旅途。”广州退休老人林伯回忆当年的经历时说,他们这批从省城来的青年为矿山输送了新鲜血液,提升了矿工队伍的素质。

  1963年3月,为了探明锦潭一号矿体,一队英硫人开始进山勘探施工。山顶上森林茂密,鸟兽不时出没,生活和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当时怕深夜有野猪袭击,为了安全,夜间入睡时还专门安排人持枪放哨,工人们就在悬崖峭壁边上,或者在深沟下搭起帐篷,钻探设备全靠人拉肩扛,从山下经过差不多十里的山路一直扛到山顶,山路崎岖,大家手脚并用,喊着劳动号子,流着大汗硬是用人力把沉重的钢铁井架、钻机一件件搬上峻岭。队员吃的青菜大米,也要从山下挑上山,如果要吃肉,得等到墟日跑到几十里外的石牯塘镇挑回来。

  老英硫人陈水生专门撰写了一本回忆录《十年矿山路》,记载了广州奋斗者的苦乐年华:凿岩机开动时,整个巷道就像万炮齐鸣,根本听不到其他任何声音,师徒之间只能靠打手势沟通。

  40多年来,英德硫铁矿向国家提供优质矿700多万吨,向全国18个省共205家化工厂供应矿石,向云南昆阳矿、贵州开阳矿、广东云浮矿、湖南浏阳矿、湖北荆襄矿等地输送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近3000名。1977年至1985年期间,英德硫铁矿的一批专家还曾前往非洲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帮助非洲朋友建设援建项目。

  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工村子弟先后离开硫铁矿。2002年5月,清远宣布英德硫铁矿关闭。

  二代打造英硫记忆馆

  多年后,英硫的矿机厂、沙口、工村的旧建筑、设施、学校渐渐被新城镇建设所湮没。

  “英硫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虽然英德硫铁矿已物是人非,但分散在五湖四海的他们并没有疏远,反而在情感上更加珍惜“英硫人”的身份,多年后建立了“英硫人”网上家园,拥有网站,QQ群和微信朋友圈,不管谁遇到困难,众多“英硫人”都会自发伸出爱心和援手。

  2015年年底,英硫人二代华丹在英德横石塘镇工村的矿山子弟学校旧址上创办了英硫记忆馆。“这个地方一直是学校的办公室和老师的宿舍,当年我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所以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有感情。”华丹望着门前昔日的旧操场说,为了这份情怀,他和朋友租下了这座老办公楼,花了很多心思,将其改造成民宿兼记忆馆,里面陈列着英硫人曾经使用过的藤条安全帽、矿灯、饭盒、老相片等旧物,让游客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也给曾经的英硫人回来后提供一处驻足叙旧的港湾。

  工村文旅涌动新活力

  矿山区处于北回归线北缘,是广东省内最贴近自然、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旅游景区。其中位于工村周边范围有不少著名景点——英红茶园、英德大峡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客家古村落等。工村的自驾游经济慢慢带旺了这里的民宿、餐饮、旅游等行业。

  这当中,英德市民宿协会会长吴瑞波创办的果然居民宿品牌成为英德硫铁矿工村的骄傲。“我对工村的感情很深,一直梦想着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吴瑞波早年毕业于英德硫铁矿石油化工技术学校,被分配到顺德容桂镇工作,最近他又回到矿山租下了旧粮仓为母亲造屋养老,逐渐扩充为民宿,巧妙地将英硫矿元素融入其中,老旧的采矿工具、记载矿区历史的照片等,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能够沉浸式地感受英硫矿的过往岁月。近年越来越多的英硫子弟重新回到工村的“广播山”下,田园牧歌之中,重温这里适合欢聚的诗意空间。

  随着各种主题民宿的开发,工村开始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被这里独特的氛围所吸引,纷至沓来。他们不仅为工村带来了人气,还带动了周边餐饮、土特产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曾经冷清的街道上,如今多了许多售卖石门台瑶乡野生竹笋、木耳、药材等土特产的店铺,工村逐渐成为粤北山区土特产销售贸易集散地。周边的村民也在民宿热的带动下,参与到文旅产业中来,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如今,“英硫人”的连锁早餐已延伸到广州的花都等地,手指粗的五指毛桃配上新鲜猪骨,再放些蜜枣红萝卜,清甜浓郁,还有牛腩云吞面、鸳鸯净云吞、香菇木耳饺子、香甜醇厚的豆浆……来自英德大山的英硫记忆早餐温暖着远在外地的游子的心。

  记者手记

  无论是华丹的坚守,还是波哥的成功创业,不仅让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也为英硫后代树立了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面对产业转型的困境,只要勇于创新,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就能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工村正逐步从一个衰落的矿区转变为充满魅力的文旅小镇,英硫人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延续,新的故事正在这里不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