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式,有的人很会聊天,一下子就和陌生人拉近了距离,而不擅长聊天的人,可能连话头都找不到。
聊天可分两种:一为寒暄,就是说几句天气冷暖或身体健康如何的应酬话,那多半是没有准备深入交流的一种方式;一是长谈,长谈就是超出一般应酬之外的谈话,短则半小时,长则一整天。寒暄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不需要多少技巧,长谈则需要靠一个人内在的品位“背书”。有的人说话过于简短,一回话就掐断了话头,大家只能“尬聊”。有的人说话不中听,明知对方不喜欢什么,还硬要聊那个话题,真是三句话就可以把天“聊死”了。我觉得,长谈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如何递好话头,让聊天的“马达”持续运转。
我有个老友,认识数十年了,休闲的时候喜欢跟我散步。老友性格外向,好交际,我们散步时一般只有两个人,我知道他除了锻炼身体,更多的是想跟我单独说说话。我们的聊天漫无边际,职场、经济、文化、教育、人性、历史……都可以聊。朋友有个特点,善于递话头。比如我从沿海地区回来,对那里的文化环境有许多直观的感受,老友会问:“你去的那个城市的图书馆、新华书店怎么样?年轻人多不多?”这样一问,我内心沉寂的聊天素材立即像鲤鱼一样浮出水面。
递话头,先得学会因“人”制宜。每个人的性格、所受教育、经历、爱好、注意的方向不同,喜欢聊的“天”也有差异,要找到兴趣点。比如你跟一个退休老人闲谈,讲跳广场舞、休闲养生,或者聊聊他的孙子,他可能感兴趣。你与一位尚未成家、专注工作的艺术家讲这些,他也许就不愿意接话了。再比如与同事坐高铁出差,你同他说单位的情况、自己的工作,一点问题也没有,但你与一位不了解你的邻居主妇谈这些,她可能就会以“要接孩子了”“要做饭了”等理由打断话题。
因“人”制宜也包括因“心”制宜。对方心情好,你聊的话题不合适,他可能不计较;对方心情不佳,你的话稍稍有点刺耳,他可能立即就冷言相对。
话头里可以见格局,这种格局体现在人的学养、见识上。一个人读的书越多、生活阅历越丰富,挑起的话头越有吸引力,越见其水平高;若不学无术、阅历肤浅,想捡一个高大上的话头就不那么容易了。
挑话头的格局更呈现出善意。我们聊天的目的之一是交朋友,而非树敌,总是让人语塞、故意使人难堪以显示自己有水平,不是聪明的做法。我年轻时拜访一位朋友,座中有一个人问起我的老家,我如实告知,没想到这人回的第一句话竟是说我老家的不是之处,我立即心生厌烦。后来,我们又见过几次面,我总提不起兴趣跟其多说一句话,我们终成“路人”。
聊天的“马达”是话头,“马达”好,聊天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不断向前;“马达”不行,聊天就如一堆躺在地上的废铁一样暮气沉沉。不要轻视聊天,它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双方的素养。
(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