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研+河套转化+东莞智造”模式启动
刘畅

  东莞潮玩摆放在创新中心入口处

  展厅现场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刘畅)近日,莞深(河套)创新中心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开幕。该中心作为链接东莞产业的“超级接口”,致力于构建“新技术探索在外地、应用场景落地在东莞”的创新产业链模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产业区域协同的示范标杆。

  湾区产业协同的“超级接口”

  据了解,莞深(河套)创新中心定位为集城市推介、招才引智链接、产业创新协同、科技项目孵化、投资孵化加速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平台,目标打造成为东莞驻河套科技创新“城市会客厅”、招才引智“前哨站”、创新创业“孵化器”、产业发展“赋能场”。中心内设约400㎡城市展厅,50%的共享空间配套会议室、路演厅、接待室、洽谈室、休闲露台、咖啡吧等公共区域,可以实现路演对接、项目发布、推介交流等复合功能。

  为实现对入驻项目与对接项目的全链赋能,中心已提前引入普华永道、深创投、海通证券等10家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工商注册、法律服务、知识产权布局、政策申报、社群赋能、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揭牌仪式上,粤港澳大湾区(东莞)企业出海赋能中心、东莞市大湾区办联络服务点、松山湖高层次人才服务深圳驿站三大服务前移平台同步启动。作为探索区域科创产业协同模式的创新实践,港深的城市优势和资源禀赋可为东莞接力,同时,中心“政策延伸+服务前移”的模式,将相关服务窗口、资源和功能主动注入,打造湾区产业协同的东莞“超级接口”。

  “香港科研+河套转化+东莞智造”

  这一“超级接口”的效能发挥,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作的深厚基础。

  莞深港三地同处大湾区“一小时创新圈”,香港拥有国际化科研资源、顶尖高校及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圳坐拥全球领先的科创转化能力和市场活力,东莞则以22万家工业企业、3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的雄厚制造底蕴,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想承载地。以莞深(河套)创新中心作为桥梁和纽带,三地将通过“香港科研+河套转化+东莞智造”模式,碰撞出“1+1+1>3”的聚变效应,形成“前端研发、中试加速、后端量产”的完整链条,打造湾区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深圳河套片区落子“莞深(河套)创新中心”可助力东莞构建“研发孵化在外地、落地产业化在东莞”“新技术探索在外地、应用场景落地在东莞”的创新产业链模式。以已入驻中心的运得动力为例,这是一家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动力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现已完成核心技术攻关,业内首创“只需3款关节模组即可搭建轮式人形机器人主体”,其一体式动力模组核心零部件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依托于东莞智能制造产业链配套优势,项目将于今年实现动力模组的逐步量产,其中90%的产品零部件来自东莞。

  球风国际首席合伙人、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联盟发起人、中力控股董事长刘建刚告诉记者,作为入驻莞深(河套)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中力控股将致力于帮助工业企业“出海”、更好实现国际化,帮助东莞工业优品走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