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许晓芳 通讯员穗侨宣
出海、合作……是当下最热门的经贸话题之一。3月21日,一场聚焦中泰合作和出海交流的会议在广州举办。记者注意到,这场由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单位指导的“粤贸全球·中国企业走出去·泰国专场暨助力侨企高质量发展沙龙”吸引了众多侨商侨企、广州企业代表以及泰国企业代表共商合作大计。
沙龙上,多组广州企业和泰国企业达成签约,签约内容涵盖了消费电子、家清产品、时尚产业及数据服务等领域。
搭建平台 助力品牌出海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也是“中泰友谊金色50年”。而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交往窗口,在促进中泰文化互鉴、经贸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深化双方在科技、消费、医疗等领域的多元合作,共同谱写中泰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活动现场,在中、泰企业家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数链通泰·启航丝路——全链智服平台”正式上线。
据悉,该平台将整合市场洞察、文化解码与资源对接功能,为中国企业提供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全链路支持。而且“全链智服平台”依托数据要素赋能,为企业提供市场洞察、策略制定、营销执行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建立属地化营销体系,推动中国品牌高质量融入全球市场新格局。
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项目和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遇到发展“难点”和“痛点”。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争取到更多相关政策扶持和落地服务?沙龙上,有关政府单位和组织机构也为出海中企开出“以侨为‘桥’”的“良方”。
广州新侨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越秀区侨商会会长、广东中汇健康投资集团董事长王亨利表示将为新侨搭起“沟通之桥”。他观察到,如今中国品牌进入泰国市场已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出海,步入品牌出海的“2.0”时代。这要求中国品牌具备本土化整合的能力,深入融入当地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本地化发展。
王亨利表示,许多企业将出海简单等同于注册公司和财税合规,但真正的挑战在于业务扎根——如何让产品真正融入本地市场。“我们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从市场调研、渠道对接,到制订品牌本土化策略,帮助企业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运营鸿沟,缩短试错周期,提升落地效率。”
据介绍,包括小家电、洗护品牌、内衣品牌等快消品类备受泰国主流市场欢迎,而且由于我国此类产品迭代更快,相对而言出海更具优势,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广州新侨联谊会副会长、越秀区侨青会会长、广东信龙物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扬立看来,如今泰国对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产生了更多信任与包容,特别是看到中国近年来在汽车、手机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他们对中国市场和产品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也越来越高。“接下来我们将联系侨界青年人才,积极筹建成立泰中新侨创新友好组织,希望借助侨界的资源与优势,促进中泰两国青年企业家深度拓展人脉网络、共同挖掘市场潜力,探索合作新机遇。”
展望未来 泰企看好合作前景
“我来过广州好几次了,但这次很特别,因为我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也已经和中国公司洽谈了好几个月。今天我们会与3家企业签署战略框架协议,相信这会是中泰企业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泰国企业代表Suwannee Poonnapanont期待通过这次活动能学到新东西,并期待能把更多好成果带给泰国企业家。
Suwannee Poonnapanont发现,现在中国有很多创新且高质量的产品。“泰国消费者不再只关注价格实惠的产品,现在更看重中国产品的创新性和质量。”她希望,自己能助力中国产品在泰国打开市场。据她介绍,此次她参观了广东省及周边的几家工厂,颇有收益,其中包括快消品产品和医疗领域产品等,这些产品和机遇对泰国人来说都很有用。
“这次来广州让我感到非常愉快。”泰国企业代表Poom Sue也表示,此次活动让她印象深刻,不仅见证中泰之间紧密的合作,而且感受到中泰企业团结协作,实现共同盈利,并希望这次活动能成为推动商业和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起点。
在她看来,中泰双方相互投资增长迅速,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她说,现在很多泰国产品在中国各地都有销售,比如椰奶、椰青等快消品。中国产品也纷纷进入泰国,比如目前麻辣火锅在泰国非常受欢迎,人们把它当作从中国传入泰国的传统文化产品。“我们相信两国关系在不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