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遗嘱老年人 空巢老人占六成
何瑞琪、于梦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于梦江

  3月21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白皮书在对遗嘱数据进行多维度展示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遗嘱修改、遗嘱管理人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近期,两起无人继承的遗产纠纷案引发社会关注。上海独居老人葛先生猝然离世后,300万元遗产及一套住房被收归国有,其堂弟经过诉讼分得葛先生存款和保险金共130万元。北京41岁的赵女士病逝后留下了数百万元遗产,其部分亲属继承了赵女士的银行存款与体恤金,名下房屋被收归国家所有。两起案件的共同点是当事者生前都未立遗嘱,引发公众对无主财产归属问题的热议。

  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首次披露了空巢、孤寡老人立遗嘱的数据。随着老龄化加速与家庭结构变迁,空巢、孤寡老人群体通过遗嘱规划财产的需求显著上升,很多老人选择将财产留给非法定继承人。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遗嘱登记总量为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高达60.28%,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占比超77%。在空巢老人遗嘱登记量中,女性占比61.59%,远超男性。33.38%的空巢老人立遗嘱的主要原因为“简化继承手续”,而31.62%则为“避免家庭纠纷”。值得关注的是,11.59%选择将财产留给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反映出新观念对传统继承模式的突破。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认为,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凸显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多元的财产形态下,遗嘱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重要性与灵活性。遗嘱,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载着老年人对家庭关系延续、情感寄托的期望。

  广东遗嘱订立多元化趋势明显

  白皮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间,广东地区(除深圳外)共有42796人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占同期全国遗嘱订立总数量的25.68%。其中,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订立遗嘱人数分别为5547人和476人,分别占全国同类人群的22.90%和20.31%。

  “广东地区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国外留学、生活,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后,如果突然身体不适要去医院,子女马上回来也不现实。这些空巢老人就会与侄子侄女等亲属商量,关键时刻这些亲属能帮忙作出决定。”中华遗嘱库广州荔湾分库主任林锐说,空巢老人订立遗嘱,将财产留给这些亲属。而一些没有法定继承人的孤寡老人,同样会面临医疗、照护等问题,他们会选择将财产留给亲戚、朋友,为自己的生老病死问题设立保障。

  从2017年至2024年,广东地区未婚、不婚人群订立遗嘱数量为740份,占同期未婚、不婚人群订立遗嘱总数量的28.27%,高于北京、上海等地区。中华遗嘱库广东越秀分库主任范仲权表示:“广东地区文化观念较为开放,对未婚、不婚现象的接受度较高,立遗嘱已经成为他们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林锐介绍,一些未婚、不婚人群在订立遗嘱时,也会选择好友之间互相继承财产。

  遗产管理人职业化体系亟须建立

  随着民法典明确遗产管理人制度,人们在立遗嘱时开始指定遗嘱管理人,并且遗嘱规划呈现从“家庭自治”向“专业托管”转型趋势。

  截至2024年底,中华遗嘱库保管的遗嘱中有28057份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占比高达61.47%。其中,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仍为主流,占比为84.29%;但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较2023年度增长了2.91%,占比达到15.71%。数据表明,立遗嘱人在财产传承中既依赖传统人际关系信任,也逐步接纳专业化分工。

  比如,广州蔡先生夫妇因独子离异失联,孤独症孙子无人监护,两位老人将300万元房产及存款指定孙子继承,并委托前儿媳担任遗产管理人。这一特殊安排实现了财产的定向传承。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认为,遗产管理人指定的数量攀升,反映市民对制度的理解从“纸面条款”转向“实际应用”。“即便是普通家庭,指定管理人也能避免继承纠纷,降低亲情损耗。”他举例称,一套价值百万元的房产若未明确管理人,继承流程可能耗时数月;而专业介入可将周期压缩至30天内,并减少家庭矛盾。

  陈凯呼吁加强基层普法,推动建立遗产管理人职业化体系,提升社会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