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艺术成为世界语言
雷与虹

   田沁鑫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聚焦新时代文化外交的深化与创新。她提出,应构建对外艺术交流的长效协同机制,打造全球艺术品牌矩阵。通过多样艺术项目的创建和组合、艺术数字化传播渠道,建立以政府、民间和个人多重组合的对外艺术交流网络,实现对外艺术交流在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系统性突破,让中国艺术成为世界语言。

  田沁鑫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与精神需要被“看见”,而不仅仅是“记载”。近日,田沁鑫在接受广州日报专访时,以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为例,展现了如何通过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雷与虹

  图/中国国家话剧院

  通过创新让敦煌文化活起来年轻起来

  问:去年,您与一众年轻演员合作推出了全新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该作品融入了许多现代化技术,打破了传统形式,实现了创新。这种创新是否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田沁鑫:在我看来,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核心在于“守正创新”。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敦煌这一千年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被当代人感知,让敦煌文化年轻起来。传统话剧多依赖线性叙事和单一舞台形式,而这部剧通过AI技术、4K多机位拍摄、实时投屏、威亚表演以及“戏剧元宇宙”概念的引入,打破了时空限制,构建了多维立体的舞台空间。这种创新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让观众沉浸于敦煌文化的戏剧情境中,感受其历史厚度与艺术生命力。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外交的实践。剧中融合了敦煌音乐元素与现代编曲,未来将通过多语种字幕和国际流媒体平台,让外国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感受到中文的韵律之美与文明的深邃。

  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敢于在作品中保留中华文化精髓,同时要融入国际化表达方式,增强作品的普适性;其次,在演出方面,中国话剧要敢于用汉语去说话,让外国观众通过字幕去欣赏中国顶级的艺术产品,让世界人民能够感受来自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艺术魅力;再次,在国际传播上,要善于运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结合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观众,针对不同国家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同时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形式,让外国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最后,要借助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文艺作品,让外国观众沉浸式体验顶级中华文化产品,占领世界科技和文化潮头,吸引世界观众领略和认同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智慧与精神需要被“看见”

  问:您曾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戏剧节”和“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交流计划”等活动,为推动大湾区戏剧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您是否会继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并创作出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话剧作品?

  田沁鑫:2023年9月,我带队到澳门、香港进行了深度交流。此行的重要成果之一,是2024年10月,中国国家话剧院联手深圳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简称“青创三”),围绕深圳城市和民族企业发展主题,推出5部原创话剧《东门!东门》《湾》《又一道光芒》《布吉出租屋》《破空》。

  2025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青创三”将带着5部深圳题材原创剧目奔赴深圳,开启展演活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戏剧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今年上半年,剧院将推出根据香港作家葛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燕食记》。该剧将从粤菜烹制说起,以话剧艺术的形式,展现岭南城市的文化风貌和生活状态。

  未来,国家话剧院将持续关注大湾区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文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

  问:您觉得戏剧等艺术形式在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中华历史故事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田沁鑫: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智慧与精神,需要被“看见”,而非仅被“记载”。戏剧通过人物塑造、矛盾冲突、情感演绎,可以将传统文化故事转化为鲜活的舞台生命。比如《北京法源寺》的创作,将戊戌变法的历史事件通过谭嗣同、康有为等人物的对白与抉择,让观众直观触摸到“士人精神”的热血与悲怆。

  这种“活化”能力,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人心中的精神血脉,是展示,是传承,亦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戏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