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燕生

陈广浩

王桂林

田雪松
学习金句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辅导员
张燕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需要坚持长期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性研究,建立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我们教育的重大使命。
中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度以来,就形成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传统。在17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对世界的科技贡献排名前三。然后在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科技发展一度落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西方的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研究型大学和现代工业实验室,缩短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尤其是80后及以后的新生代都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现代教育训练,这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优势。比如DeepSeek的核心团队成员都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也就是说,他们在国内也可以享受到一流的教育,成为一流的人才。因此,在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的过程中,在人工智能、芯片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人才济济,我们的教育在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未来,如何让广东的大学进入全世界排名前20,成为科技创新、颠覆性创新这种科学发现的前沿,对广东而言是一个挑战。首先,这要求广东更加开放,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第二,来到广东的人才要能够一心一意研究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能坚持不断地进行研究,这需要我们提供这样的环境和空间。
科技创新也离不开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共性技术平台的人才在应用技术大学里。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技术大学是以技能和应用为导向来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更多强调应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一个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大学,要做出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都需要坚持长期主义,不能有太强的商业动机。
商业动机的追求和激励,有时候对科技创新有正面影响,有时候有负面影响。因此,尽管商业回报是重要的,但是对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来讲,太向钱看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颠覆性突破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来说,过去广东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创新创业的人才都愿意到广东发展。下一步,广东依然要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创新制度的改革、创新环境的改革、创新生态的改革要适应人才的需求,尤其是80后、90后对创新的需求,以进行新一轮的整体升级,以体现广东“经济大省挑大梁”的担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梦江
陈广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
通过“国之重器”布局 让更多人才奔赴广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诸多领域取得突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梦想”号就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
“国之重器”“国之利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星罗棋布,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目前,广东建有或在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超10个,中国散裂中子源、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等系列“国之重器”,承载着广东科技创新能力攀升新高度的最强渴望。通过“国之重器”的布局,广东可以聚集全国最顶尖的科技资源,让更多的科技人才奔赴而来。
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了部署。现阶段在整合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方面,仍需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
在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科技力量布局,要将主要资源部署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前沿及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方面。同时,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有效联合港澳科技力量,构建开放共享、人才政策互用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可以优先支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的研究项目,建立全国性的科研资源信息数据库,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发技术成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王桂林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
推动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同频共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了科学指引,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寄予了殷切期望,我深感认同。
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将我国创新领域的优势力量统筹起来,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企业为关键主体、以人才为主导资源的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为此我建议,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三螺旋”同频共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要实现“三螺旋”同频共振,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样品-产品-商品-产业”有效转化的科技创新链;二是建立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打造“初创企业-领军企业-世界一流企业”梯次进化的企业育成链;三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优化“科研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的人才成长链;四是营造法治公平、稳定包容的创新生态,完善“创业者-企业主-企业家”的创业者成长链。
我认为,应以体系化思维加强科技力量协同与资源要素整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从而搭建出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机制和平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田雪松 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加大投入研究算法 积极拓展应用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特别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也让作为民营企业家的我深受鼓舞,倍感使命在肩。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关键。科技成果是创新智慧的结晶,然而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便如蒙尘之珠,无法绽放其应有的光芒。将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恰似为明珠拂去尘埃,不仅是对科技创新价值的最终彰显,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在当今全球竞争的舞台上,谁能将核心科技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谁就拥有了主动权。这一轮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崛起,正是通过大量的研发创新,以及高效务实的转化能力,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海珠区以发展盈利大模型为重心,加快建设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总部位于海珠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云蝶科技乘着东风,通过大模型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助力广州加速建设“垂类模型之都”。一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究核心算法,不断探索技术边界,提升模型的效率与精度,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场景,将技术的“领先度”转化成为与行业的“融合度”,通过AI inside的技术理念,真正做到赋能千行百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民营企业的智慧和力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