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正在成为更多车企追求的目标。
今日,埃安“迅猛龙”将正式上市,该车型备受关注的一点是,其将进一步降低高阶智驾的门槛。当前,智能驾驶主要搭载在30万元以上车型,入局者主要是特斯拉、理想、小鹏、问界等造车新势力。不过,形势可能正在发生变化,智驾进入“平权”“普及”的新发展阶段,并迎来比亚迪、广汽、丰田、通用等实力型玩家。特别是今年三季度以来,智能汽车以“批量”方式涌入市场,“智驾”成为更多25万元级甚至15万元级车型的标签,甚至还有车企表示要将智驾下放到A00级车型中。“智驾平权”是否可以真正成为行业新趋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力
现象:自研智驾方案有利“下放”车型
11月6日,埃安“迅猛龙”将正式上市,该车型将进一步降低高阶智驾的门槛。埃安“迅猛龙”之前,埃安高阶智驾的“担当”是埃安霸王龙,售价是“15万元+”级。
比亚迪也在加快智驾发展步伐,根据规划,比亚迪将推出自研自产智驾方案,并搭载旗下车型上。
转型进行中的合资品牌也在发力智驾。广汽丰田积极携手华为、腾讯、Momenta等国内头部科技企业,加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现地研发,目的是打造更懂中国的“新合资车”。今年9月以来,上汽通用全面吹响反攻号角,GL8、昂科威Plus、君越等实行“限时一口价”,同时配置不减。这意味着,购车用户能以更低购车成本获得合资智驾。
争议:智驾普及如何兼顾安全与成本
普通智驾刚性成本不低,高阶智驾的价格更是不菲。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AI、芯片等各种高新技术零部件,不仅样样都要有,更要通过前沿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
将智驾搭载在中大型车上,车企有足够的预算空间打磨系统,将偶发因素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但在售价相对低廉的小型车上,智驾是否还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性?
这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担心。受限于成本,系统死机、响应缓慢、控制误触发等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或将提高。
观察
推动智驾平权要靠科技创新
智驾平权,既需要成本足够低,又要比自然人驾驶更有竞争力。大规模生产、产业链结构性转变和价值提升、从研发到生产的闭环生态、价格战、营销推广,是智驾成本降低的五种主要途径。显然,前三者是科技创新推动,是可取的,也是行业主流。而“价格战”和过度“营销推广”则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出现,会让行业走弯路。立足长期和全局,理性面对智驾平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是回避,这才是汽车企业该有的作为。
提醒
智驾“有路就能开”?
要警惕过度宣传
当前,车企发挥各自优势自研智驾系统,不少甚至宣传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有路就能开’”。从高速行驶到城区道路,再到闹市区、狭小停车位,智驾已经达到了“端到端”的水平,媲美“老司机”。甚至,部分“老司机”也搞不定的极限场景,智驾可以凭借对整车精确的控制能力搞定。当然,此等高阶功能的实现,需要用户在安全前提下进行人车磨合、边界探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智驾的底层逻辑是可信任的硬件系统、反复验证的软件算法,以及推出前严苛测试的AI技术。消费者要对频繁OTA、宣称“无所不能”等现象,给予足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