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耐盐碱水稻试验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充满未知的过程。

稻田丰收,少不了研究团队和农户们的努力。

广袤的海水稻田。
“我背后这片农田的景色是不是比宫崎骏笔下的漫画还要美!”在金黄色稻田边、蓝天白云下,一位戴着草帽、洋溢着蓬勃朝气的青年,正在通过视频的方式介绍着湛江海水稻是如何颗粒归仓的……这种活泼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围观,而视频里的这个主角就是“新农人”王世超,他的视频号每天不定时更新,除了科普外,还有在田间带货、田间小剧场、人文风光、旅游美食等不同类型的视频。但无论什么类型,总会绕不开一个关键词:海水稻,这是一种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品种。中国是世界盐碱地大国,盐碱地总面积超5亿亩,其中约3.4亿亩盐碱地可以种粮。推进耐盐碱海水稻种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位“90后”青年人,跟海水稻“打交道”已有8年多。从最初一名大学生“试水”农产品创业,到如今农业科技团队的负责人,王世超与他的团队,用青年人的思维、数字化手段,让水稻种植这一传统产业“焕新”,海红香米“拼上”了广大消费者的“餐桌”,当地种植的农户更是增收脱困。然而,对农产业有着更远大抱负,立志承前启后的“新农人”们不仅希望将海水稻推向全国,还希望能将它推广至全世界。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上,作为广东代表之一,王世超团队向全球参赛者与农业专家,展示了我国利用人工智能高效选育耐盐生长海水稻的新成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图/受访者提供
通过新电商、短视频等
让科研成果“落地”海水稻产业化
海水稻被称为“盐渍地上的奇迹”,是一种特殊的耐盐碱性水稻。近年,其新一代品种海红香稻,在全国多地尤其在湛江、海口等地推广,实现了盐碱地上稻谷飘香。“90后”的王世超是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海红香米项目负责人之一,其团队就有30多人,并且大部分都是“90后”“95后”的年轻人。
他与海水稻、农业结缘,是个挺偶然的机会。2016年,王世超本科毕业,广东海洋大学从事海水稻研究的教授老师们就找到了他,希望凭借其以往在互联网、电商行业的创业经验,销售海水稻米。“当时学校的海水稻研究项目刚起步,我们创业团队加上我也就5个人,我就想着,既然都是创业,就试试做农产品吧。”就是这“试一试”的念头,王世超便与海水稻结下了8年多的缘分。他们开始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大约在2018年,他们注意到拼多多等新电商的发展势头迅猛,“而且这个平台主打农产品销售,这在当时为数不多,我们觉得对口,就开始在拼多多销售,也是在这里开始走向全国”。据了解,目前在拼多多上,有海水稻米的商家销量累计近十万袋。
“红米稻煮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软硬适中,有淡淡的清香。”“真空包装、储存方便,米很软,比平常多加一点水,煮出来就很好吃。”在平台上,有不少买过这款大米的消费者评价留言,“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到的湛江海红香米,绝大部分都是我们供的货,除了自己销售,我们还做源头厂家。”2018年,王世超创立了湛江海稻红公司,与学校科研团队紧密合作,通过不断改良配套种植技术,如今,已将海水稻亩产从200多斤提升至900多斤,并且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种植海水稻,实现产业化发展。
凭借着对互联网、新消费的敏锐“嗅觉”,这位“新农人”更是亲自做起视频带货,实实在在地成为海水稻的“代言人”,而团队亦利用新电商、短视频等数字销售手段,不断提高海水稻米的知名度,提升销量。同时,团队还为海水稻田赋予文旅价值,为当地的农业生态、乡村田园带来更大的潜力。
怀揣着中国农人的理想
探索新合作模式让农户增收
“不能让农民亏本种植”,多年来对海水稻产业的研究与运营,王世超明白,要让海水稻真正大规模发展起来,就要让农产品卖得好,降低种植成本,农民有钱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据了解,目前盐碱地改良的成本约2000元/亩,尽管比以往每亩3000元~5000元的成本大大降低,但还是有很大空间,“目前农户种植一亩地大概赚500元,成本压力不小,我们的目标是将成本降低到1000元/亩。”王世超说道。
深加工产品
让科研成果触达更多消费者
目前,团队与当地农户的合作方式是,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海水稻所需的种子、肥料和技术等,等海水稻成熟后,他们便收购农户的稻谷,进行加工包装销售,保障农民收入。同时,通过聘用农民或与合作社联合的形式,以技术指导来帮助农民学习更多水稻种植技术,带动更多农户增产增收。截至目前,“海红香稻”科技示范基地达到5000多亩,技术辐射面达20万亩以上。
“为了让科研成果触达更多消费者。我们近年来积极研发海水稻的深加工产品,先后研发了海红香米饼、海红酒酿等系列产品,并逐步投放市场,提升海水稻的价值。”王世超说道。
从事农业越久,王世超越感受到农人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全国的盐碱地有十几亿亩,我们如果能发展到一亿亩盐碱地种上海水稻,亩产300公斤,它增产的粮食就是300亿公斤。”“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说道。与海水稻“打交道”多年,王世超如今回忆起与袁隆平院士交流的记忆,依旧激动万分。“2019年,在长沙的一场会议上,我有幸见到袁隆平院士,原本只安排了简单聊天,然而,听到会议主要讨论关于海水稻产业发展后,这位年近90岁高龄的老人在会场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认真地聆听着大家的讲解介绍,还进行总结发言,指出了海水稻产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人”将技术带回家乡
让年轻人回归广袤土地
耐盐碱水稻试验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在成千上万的材料中不断试验,经过反复试种挑选表现优异的性状,再经过长达数年严格的品种筛查,最终才能应用到生产环节,推广到农户手中。像袁隆平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发展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像王世超这样的“新农人”,让他们更明白肩膀上的重担。
近期举行的“2024年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上,王世超团队更是向世界展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选育耐盐生长的水稻品种。
“去年7月,我们还受马来西亚农业部的邀请,已经初步和马来西亚农业部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帮助马来西亚开发盐碱地,种植海水稻。我们希望把项目做成共建‘一带一路’的粮食安全示范工程。”王世超表示。
让人欣喜的是,像王世超这样的故事绝非个例,在全球农创客大赛上随处可见这样的身影。
农业,并不是一门好干的活,务农的辛苦对于不少青年人而言是一大挑战。这也是拼多多连续4届支持该项赛事的原因。让年轻人回归家乡、回归广袤土地,农业产业生命力才能无限延长。而且拼多多不只是想让年轻人回乡,把好产品带给更多人,还在研究怎么让年轻人能更好、更智慧地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并将技术带给更多农民。
据了解,近日,拼多多还发起“与你种春天”田园公益项目,将目光投向农业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引领孩子“关心粮食和蔬菜”,新电商深入农业发展的生产端、科研端,慢慢扩展到更细微,也更深远的社会肌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