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海,不一样的渔歌
黄文生、于涛

捕获回来的渔获品种丰富。

  8月16日,第二十二届南海(阳江)开渔季开渔令发布。与此同时,全省沿海地区渔船满载着期待驶向大海深处,开启了新一轮耕海征程。连日来,各地渔船纷纷满载而归,阳江闸坡渔港码头正上演着一幕幕令人欢欣鼓舞的丰收画卷。海面上,一艘艘满载而归的渔船缓缓驶入港口,渔民们在甲板上忙碌而有序地清点着各式各样的渔获,一辆辆汽车满载渔获运向各地。昨天清晨五点半,天边刚泛起微光,阳江市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已然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生、于涛 通讯员梁文栋

  渔获高效传送 直达消费者餐桌

  码头上的回港渔获主要有大海虾、马鲛、鱿鱼、鲅鱼、黄鱼、竹梭等品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渔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条条高效的传送带在船与岸之间架起桥梁,将一盘盘鲜活的渔获迅速运送上岸,减少了人工搬运的辛劳,也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岸上,市场里人声鼎沸,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海鲜的鲜香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生动的渔市交响乐。

  更令人瞩目的是,现代物流已改变了渔港的现状,将这份来自深海的鲜美直接送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通过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等现代化手段,渔民们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他们的渔获能够迅速抵达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手中。这不仅极大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渔民的收入,也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来自大海的馈赠与美味。

  记者在码头上看到,渔民们正在把不同鱼类分类整理,通过运输带运到码头上。在码头上,围满了前往收购海鱼的小贩,也有来自各地的市民前来“抢头鲜”。这些市民“赶早市”,天没亮就守候在渔港码头了。当日早上8时许,闸坡渔港渔船上的海鲜一拨拨地向外发送,通过销售网络运往四面八方。

  科技成舵手 渔船升级穿梭自如

  昨天,记者深入访谈了几位在大海中浮沉半生的老渔民。他们的故事,承载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以前每次出海都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简陋的木船在波涛中讨生活。”在阳江市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船老大张先生说。如今,科技成舵手,先进的渔船穿梭自如。“卫星电话、GPS定位系统让我们可以随时和家人保持联系,感觉没有那么孤单了。”张先生感慨道。

  张先生的话语中,既有对往昔艰辛的感慨,也有对新时代带给渔民新生活的自豪。“大海不仅让我们活了下来,更教会了我们勇敢与坚持。现在,我们不仅能安全捕鱼,还能让全世界的人品尝到来自深海的鲜美。”

  昨天一大早,在距离海岸20多公里的海域,“粵台渔31286”渔船开网捕鱼。船主是现年50岁的张伟员,他10多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出海打渔,这次还带着小孩一起出海,所捞到的渔获直接在海上交货。几十年来,他已经积攒了丰富的打渔经验:“一张网网口有十几米宽,一网鱼的多少取决于水的流速,水流越大抓鱼越多。但也要结合当天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经验,去判断什么时候出海下网更适合。”根据昨天的水流流速,张伟员选择了在中午下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打捞,他收获满满,有上百公斤的大海虾。“我们是远海捕捞,现在我们不需要送货上岸,每天都有运输船过来,把我们打捞上来的海鱼运回码头,直接在码头交易。”张伟员说。

  谈起海上的生活,张伟员介绍,以前的渔船体积小、功率小、设备落后,加上远洋捕捞的危险性非常大,只能在附近的海域进行作业,一年的收入刚刚能维持家庭的生计。但是现在彻底不一样了,从老木船升级到钢质船,从近海跑到远洋。

  “近段时间海上大风,给海上渔业生产带来安全风险。我们出海前,都会着重做好渔船检查并通过手机等设备随时留意海上天气预报。如果遇到大风大浪,会按要求到附近海岛避风。”张伟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