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与传染病交锋十八载
梁超仪

扫二维码,看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潘静洁医生的故事

  密实的N95口罩,常人戴一会儿就恨不得把它摘掉,潘静洁医生动辄需要一天戴上十个小时,这是她工作的常态,只因她是一位常年战斗在结核病临床一线的医生。

  这是她23岁大学毕业时自己选择的医路。如今,默默扎根传染病临床十八载,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潘静洁主任带领团队由摸着石头过河起步,通过融合南北派针法,探索出以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手段联合诊治结核病的独到经验,中西医协同的模式大大降低了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的死亡率,并最终形成了中医针灸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的相关诊疗规范,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患者。

  “别人是治病,你是医心;有的时候,治病容易,医心很难。”这是来自患者发自肺腑的感谢。一路走来,潘静洁从不把传染病患者看作别人躲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她以春风化雨般的侠骨柔情,温暖点亮了一个个患者的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景世来 实习生李嘉文

  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镜州

  结缘

  走向传染病房的医路

  潘静洁出生于医学世家,母亲梁傍顺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因从小对中医耳濡目染,深受熏陶,高考时,潘静洁所报志愿均为医学,并紧跟母亲求学之路,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中医专业。

  2006年大学毕业时,潘静洁才23岁,当时已获得广州另外一所知名三甲医院的工作,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市胸科医院抛来的“橄榄枝”。

  “当时家里人并不是很支持,身边人也很难理解。”潘静洁坦言。当时的市胸科医院主要诊治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医院的中医力量也较为单薄,以中医手段治疗结核相关的疾病还处于相对空白的地带。潘静洁坚定地选择了以这里为起点,启动了她的中医工作生涯,从此扎根十八载。

  初来报到,潘静洁发现这里有一些与其他医院不同的地方:防护措施更为严格。当时,其他医院专科出诊的医生可能不需要佩戴口罩,但是传染病医院的医生必须每天佩戴口罩,每人每日需携带两套服装用于更换。那时医院硬件还比较简陋,她仍然记得很清楚,全院只设了一个更衣区,位于半山腰,医护之间经常开玩笑称,“我们准备去花果山换衣服了。”条件的艰辛可见一斑。

  早期的防护口罩,又厚又不透气,佩戴一天下来,口罩已经被汗水、雾气打湿。后来有了防护程度更高的N95口罩,严密性非常强,对于医护来说,长时间佩戴出诊讲话、开展治疗工作,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有时候感冒了鼻塞,戴着口罩不透气,会突然之间不停地咳嗽。”随着日积月累,潘静洁以及身边的“战友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作的常态。如今,上午出诊专科门诊,下午来到中医病房工作加班至八九点,一天下来,佩戴N95口罩的时长动辄超过了十小时。

  开创

  针灸治疗感染性疑难病

  2009年,在中医大内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潘静洁进一步进修了针灸方向的研究生学位,她随即将所学的中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开始一名住院医师的成长之路。

  “当时结核性疾病的患者有不同类型,有脑结核、皮肤结核、肾结核、肺结核等。”潘静洁表示。肺结核的患者,除了咳嗽咯血,有的还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出现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有的因为治疗陷入抑郁的情绪。

  这时候,中医开始“上场”发挥作用。潘静洁在临床中发现,通过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得到明显改善,心理状况也有所好转。

  除了处理药物的副作用反应,中医还能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这一思索,潘静洁用了长达十年的时间进行解答。

  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潘静洁反复翻阅中医的古籍以及近现代的中医学研究最新进展,她发现,用于中风治疗的通督调神针的原理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核性脑膜炎一度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当肺结核患者进一步感染发生结核性脑膜炎时,往往闻之色变,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发生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通过将北派的通督调神针针灸手法引入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并进一步融合南派的岭南三针针法,综合手段下患者的颅内高压得到明显改善,针法刺激了间质叶的生成,促进机体的康复,结合西医诊治结核性脑膜炎医学技术的进步,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如今,在潘静洁团队联合诊治下,一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能重新走路了,一度失语的患者可以重新说话了,这些变化令人惊喜。“恢复他们的活动能力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随着声名渐起,来自全国各地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慕名而来,邀请中医团队给他们做针灸、鞘内注射、开中药治疗。

  如今,立足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潘静洁深入研究针灸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这两大疾病,获得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立项。在她的努力下,医院的中医科建设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从当年加入时只有一名中医师、三张病床,到如今有了七人的中医团队,其中五人有针灸专长,开设了专门的中医病房,设置了35张床位,医院的科室基本都配置了中医的设备,ICU更有专门的中医治疗室。

  随着市胸科医院逐步转型为综合型医院,潘静洁除了研究中医手段诊治结核性疾病,另外有一半的出诊时间也用于服务非传染性疾病,科室设有针灸专科、针灸推拿专科、中医颈椎腰椎推拿专科等多个亚专科门诊,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部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也摸索出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疗效。

  医心

  认可患者才能收获真心

  谈及为何要选择感染性疾病为主攻方向并且潜心扎根十八载,潘静洁坦言,除了想挑战自己,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自己身处的这家医院浓浓的人情味。“我能感受到身边的氛围是积极向上、很有爱的,像大家庭一样。”有时候加班晚了,身边的同事就拉她回附近的家里吃饭,大家会经常分享,互相帮忙。

  这一份人情味同样传递在患者身上。记得一入行时,前辈就教导潘静洁,“不要把你的病人看作传染病人,如果你不认可你的患者,你就是不认可自己的职业,也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不尊重。”

  发乎于心,潘静洁深入地理解她的患者,并时常给予心理的疏导和抚慰。对于结核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最大的焦虑在于两点,一是怕传染给别人、怕被亲戚朋友嫌弃;二是怕结核菌潜伏在体内无法消灭、反复发作。

  对于患者的忧虑,潘静洁首先以身作则打消他们和家属的恐惧心理:“我长年在这里工作,从来没有感染过,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做好防护,居家隔离也不会传染给家人。”

  做好了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更需要提升他们对治好疾病的信心。“比你病情严重的人都好了,你就放心吧,相信我,一定能治好的。”病床间,时常能听到潘静洁春风化雨般的鼓舞。

  医患关系就是在这些点滴之中积累的。在潘静洁侠骨柔情的浇灌下,不少患者顺利康复、重新回归以往的社交链接中。

  “潘医生,我结婚了,你过来参加我的婚礼吧。”“潘医生,我生孩子了。”“潘医生,我的孩子都出国读书了。”“潘医生,我都有孙子啦!”……每逢人生来到重要的节点,那些已经出院的患者仍然忘不了再喊一喊这位亲切的潘医生。

  潘静洁深入研究针灸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获得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立项。

  在她的努力下,医院的中医科建设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从当年加入时只有一名中医师、三张病床,到如今有了七人的中医团队,开设了专门的中医病房,设置了35张床位,医院的科室基本都配置了中医的设备,ICU更有专门的中医治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