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立法禁止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
学生禁带手机入校 有商家贩卖“饭卡手机”
周伟良

有商家推出“饭卡手机”。

  《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已于近日结束征求意见和建议,其中规定: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对于新规,市民普遍表示支持。心理咨询师表示,有些患有心理障碍或情绪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与过度使用手机、沉迷网络有关。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与生活联系愈发紧密的当下,家校应该如何把握好孩子与手机之间的“距离”?还有哪些新情况值得注意?记者进行了调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伟良

  校园对手机“禁入”家长叫好

  新规提供强有力法律支持

  根据《条例》第十四条“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规定,中小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对于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孩子应当规范使用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内容、功能、权限等事项,并配合学校禁止或者限制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依法依规对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作出规定。

  市民李女士的大女儿就读高中,她介绍,女儿每周日在返校前会向她上交手机,不带回学校使用。“对于自控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手机会干扰其学业。因此,我对广州立法赋予学校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措施表示坚定支持。”

  有律师表示,“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纳入地方性法规,为学校管理手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这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反抗情绪,使学校能够依法、有理有据地进行管理。“不过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潜在风险,建议学校考虑设置专门的手机保管场所和设施,并且保管设施应置于监控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内,以确保手机的安全。”

  线上作业“离不开”智能终端

  家长:建议取消或减少

  对于广州立法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也有部分家长建议,学校可考虑下学期取消或减少线上作业,防止孩子回家后以“写线上作业”为由长时间使用手机。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下班回家经常看到自己孩子拿着手机在玩,却美其名曰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之前为了方便孩子做线上作业,我将自己淘汰的旧手机给了孩子,但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却越来越长。”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林同学介绍,他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话手表等。林同学表示,家里的平板是他做作业的重要帮手,像老师布置的网络打卡作业、拍背诵视频、在线朗读等作业都需要借助平板或手机完成。林同学也表示,他身边确实有些同学存在使用电子产品过度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家长管理手机

  应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广州市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谭素怡表示,过度使用手机对孩子们的认知功能也会造成损害。在她的咨询案例中,患有抑郁、焦虑、强迫症、多动症等心理障碍或情绪问题的中小学生,往往与过度使用手机、沉迷手机游戏等行为有关。

  此次《条例》也从立法上将责任落实到家长身上,那么家长应如何做呢?谭素怡表示,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孩子心理层面上的因素。“家长应以身作则,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

  谭素怡建议,家长可与孩子共同管理手机。“如规定在晚上特定时间段,大人小孩都应停止使用手机,并将其放在家里的公共区域。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与孩子相互监督,共同遵守规定。这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伪装”需留意:“饭卡手机”带来新挑战

  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一些商家却从其中嗅到了“商机”。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电商平台上都有商家在销售“饭卡手机”——将一些老旧手机进行“伪装”改造,让其外形看起来就是一张普通饭卡,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记者咨询了其中一位商家,对方表示,哪怕这款手机的屏幕是开启状态,但肉眼看上去也是空白一片,用户只有戴上偏光眼镜才能看清屏幕内容。该商家表示,这种“伪装”手机在学生群体中颇受欢迎。

  在一家手机维修店,一位维修师傅表示,“饭卡手机”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过他提醒,这类改装手机的电池保护往往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存在鼓包、起火等安全隐患。

  李女士表示,她女儿学校的一些孩子也会偷偷携带这类“饭卡手机”到学校玩。“这种难以察觉的‘手机’无疑给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