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奥运的不解之缘
杨敏、顾展旭、杜娟、张宇

本报奥运报道团在里约写稿。(资料图片)

   本报巴黎奥运会报道团合影

扫码看小编谈奥运体验

  哪届奥运会令你印象深刻?哪些运动项目让你激情澎湃?又有哪些运动员让你敬佩感动?2024年巴黎奥运将于当地时间7月26日19时30分开始,国内的观众将在27日凌晨1时30分欣赏到这场开启于塞纳河的奥运开幕式。巴黎奥运开幕在即,听广州日报记者小编讲讲自己的奥运体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敏、顾展旭、杜娟、张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敏、陈忧子、杨泽彬、黄维 通讯员刘祚泓

  栏目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腾、张宇

  在里约被巴西观众“带偏” 绕场一周终进场

  在巴黎,我即将开启体育记者生涯中第六次夏季奥运会报道,也是第四次持证一线采访。很多高水平运动员的终极梦想就是参加奥运会。体育记者也一样。每次出征奥运,总有一些难忘的经历。

  北京奥运会在家门口举行,《广州日报》首创编辑部前移,我们过百名同事在北京携手奋战接近一个月,轰动全国报业。里约奥运会是夏季奥运会首次在南美洲举行,里约热内卢和北京的时差多达12小时,我和同事们仅去程就花了超一天时间。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在容纳10万名观众的马拉卡纳球场举行。由于组委会安排有误,当天从主新闻中心出发的媒体班车并没有停在媒体入口。于是,我被浩浩荡荡的巴西观众“带偏”,几乎绕场一周才成功进场。这一大圈走下来超过1小时,也见识到了足球王国10万人球场的震撼。

  开幕式后,全世界的媒体工作者都希望第一时间赶回几十公里之外的主新闻中心,而组委会提供的班车数量有限。这时候,所有人都往车上挤,已经不记得如何挤上班车,只记得在午夜时分疲惫地回到驻地时,发现同事们一直在班车点守候着,手机因为报道开幕式而流量耗尽无法联系上,他们不敢休息,见我平安归来才安心,而后方也一直在追问我是否平安返回。

  这些年来,本报奥运报道团在一线赛场打赢多次新闻大战,精彩的文字和图片有报纸版面记录着,而前后方协同作战共同进退的难忘瞬间,就像满钻皇冠上的小珍珠,低调又美好地存在着。(杨敏)

  《北京欢迎你》的歌声回荡在2008年的那个夏天

  十六年后,当巴黎奥运的气氛逐渐见诸网络,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个夏天的场景也开始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当时拿的是北京国际新闻中心的城市记者证,承担拍摄整个北京奥运气氛的报道任务。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当年8月16日的“鸟巢”体育场外围,这是一张特别的全家福。来自山西运城的田成义老人,一手摇着奥运彩旗一手抱着一岁多的孙子,站在一家六口正中间,他们身穿写着“北京奥运 圆满成功”的奥运衫,在身前展开一幅全家祝贺北京奥运的横幅。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眼神里透着自豪。当时北京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赛场内外的工作人员,还是胡同巷口大小景点内的游客,都是这样的眼神。他们带着勃勃生机,如此热烈,如此昂扬,像乳虎入林晨鸟鸣春,这是弥漫整个北京的热切风气。

  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当年8月15日的民族文化宫,来自贵州黎平侗族大歌艺术团的吴梓艳,正在和同伴们一起表演。2006年,黎平县的侗族大歌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梓艳奥运表演一年后,2009年侗族大歌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终于从西南大山里经由北京奥运,走向世界舞台。奥运期间,各种中国的文化演出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千手观音》、皮影戏等,五千年文化沉淀好像在那个夏天喷薄而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齐聚在北京,不仅是为了奥运,也更为了体验中国,他们在后海公园与市民们一起踢毽子、在天坛公园的松林下奔跑、在景山上身着汉服俯瞰故宫、在前门大街大快朵颐……《北京欢迎你》的歌声在“one world one dream”主题标语下,飘满了整个北京城,回荡在2008年的那个夏天。(顾展旭)

  竞技体育没有谁一定会赢一定得赢

  说到奥运会,我还记得2008年那个漫长的暑假。因为中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我因此获得“特赦”,可以守在电视机前追各种体育赛事。2008年的奥运选手我已记不清了,但奥运带来的欢乐时光却留在了记忆里。

  因为东京奥运会时间比较近,所以我的记忆还算清晰。2021年7月26日晚,在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许昕/刘诗雯以3:4不敌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获得银牌。当晚中国队混双爆冷的消息席卷了微博热搜,也燃起了国民对于国球的关注。

  7月29日在女单半决赛中,伊藤美诚对阵孙颖莎获得空前关注。孙颖莎不负众望,最终以4-0横扫伊藤美诚。当天马龙在男单半决赛中,以4:3险胜德国老将奥恰洛夫。在第七局决胜局中,两人打到了9:9,最终马龙以11:9夺得本场比赛的胜利。两分之差,马龙赢了!围在电视机旁的数个编辑都松了一口气。“他赢不了我!” 赢下比赛后,马龙挥拳怒吼霸气十足。

  东京奥运会是我第一次认真看运动员一场一场拼下胜利,才体会到胜利的来之不易。日本乒乓球选手张本智和曾在一次比赛失利后说过:“乒乓球没有应该。”不光乒乓球项目,竞技体育的确如此,没有谁一定会赢,一定得赢。

  今天,很多国人已经逐渐摒弃了以奖牌论成败的观赛心态,不再“唯金牌论”“唯奖牌论”。只要运动员拼尽全力,就值得我们尊重。(张宇)

  “家里蹲”的奥运编辑为读者奉上“奥运盛宴”

  从2012年的伦敦到2024年的巴黎,这是我进入广州日报体育部工作后第四次参加奥运会报道。作为一个“家里蹲”的奥运编辑,我曾有多次出境大赛采访经历和数次大赛后方编辑经历加持,再加上体育部领导已提前做好了周密的报道策划,照理说我应该游刃有余。但从7月12日广州日报奥运报道团队出征的那一刻开始,我“胸有成竹”的心理迅速被激烈的报道氛围所瓦解,因为报纸编辑的工作已“今时不同往日”。

  大赛报道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并非版面多、工作量大或者颠倒时差,而是如何在多年一成不变的报纸编辑工作中克服“审美疲劳”,我急需“新鲜感”激活自己的神经,这样才能再次充满激情,迎接挑战。以往几届奥运会的报道中,编辑的工作内容无外乎编辑报纸版面和专题组稿,兼顾准确性与时效性。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体育部的大赛报道任务也随之调整,新媒体稿件、视频、AI……除了要做好“平面”的工作职责外,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增工作内容会填满编辑在“巴黎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今年的奥运会体育部半个月内要面对11个即拼跨版的考验,编辑需要在前期做大量的资料素材准备工作,这对编辑提出更高要求。

  也许这是疫情后的首次奥运会,也许是奥运百年重回巴黎,让全世界的体育新闻工作者积攒了更多能量,尽管对“巴黎时间”,我已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但仍未想到这场“新闻大战”的竞争如此激烈。奥运会的编辑工作真是“史上最累”,数量多、变化快、挑战大。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完全的把握,自己能克服重重困难打“胜仗”,但源于内心多年来对新闻和体育的热爱,我会坚持到最后,希望能为读者奉上一场精彩的“奥运盛宴”。(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