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谢青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东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陈慧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 沈燕芬
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 廖志略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孟丽红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南雄市坪田镇老龙社区党支部书记 刘炳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鹏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董事长 聂竹青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 徐建贤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黄显良
场外嘉宾 海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薛华
主持人:徐雯雯
广州春耕春播正当时。(资料图片)
扫码观看广州实践
农业强国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报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题再次聚焦“三农”,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也首次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农业强国的建设体现在工作重点中。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国如何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农业农村发展要增动力、添活力,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目前广州又探索出哪些实践经验?本期“云”桌会我们邀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场外嘉宾一起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谋划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叶作林、杨朝露、何道岚、许晓芳、张姝泓、汪万里、张翔宇、章程、张露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苏俊杰、杨耀烨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钰舜、杨耀烨、叶卡斯、徐雯雯
汇智聚力
粮食安全:
向农业科技要增量
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主持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看待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如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更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谢青梅: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深感,粮食安全关乎民生福祉,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我认为,首先需要树立“国之大者”的心胸和大食物观,向农业科技要增量,围绕国情、农情、民情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要从产量上抓供给保障,利用好生物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也要从质量上抓安全,利用好物联网和溯源等技术,加强畜禽产品、农作物、耕地等的全过程溯源和监控。其次要抓住“种芯”这一关键要素,围绕种源自主可控、种子质量安全等方面推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服务粮食安全战略。既要构建溯源体系,保障种子质量安全,以物联网溯源技术为载体,种业质量安全与标识全程追溯为目标,建立相应体系;也要丰富种质资源,抓好育种物质基础。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持续做好种源的收集、整理、保护与利用工作,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建设全国的动植物DNA指纹库、种质资源库等统一平台。
刘炳:我十分赞同大力推进“种业振兴”,通过发挥核心技术优势,示范推广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各种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品种升级,提高亩产水平,提高农户的种粮效益,打造从“种”到“米”的全产业链。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技赋能,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插上科技翅膀。通过建设5G农业信息平台,实时动态监控禾苗生长、病虫害等情况,加大推广精量旱直播、无人机种植等数字农业技术,从而大力节省人工成本。
黄显良:我们也需要注意,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补齐农业农村发展中灌排系统工程的短板也非常重要。我建议,要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和重建工作,利用3年至5年的时间,全面恢复、提高各地农田灌溉、治涝系统能力,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同时要恢复被过度开发利用的水利设施灌溉功能,恢复小型水库、蓄水小山塘的灌溉作用,确保农田用水正常,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产业振兴: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主持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而产业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各位代表委员有何建议?
廖志略:乡村振兴产业肯定要先行,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说到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像我们化州是“富硒富锗,长寿橘乡”,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化州橘红可以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示范性产业,要借助乡村振兴来做好这项工作。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一些乡村还比较偏远,国家应大力推进偏远地区交通路网建设。这次两会我带来的其中一个建议就是“关于加快推进深南高速建设的建议”,这是我们粤西800多万农民的期盼和心声,路通财通,深南高速早一天动工、早一天建成,群众的幸福就早一天实现。
陈慧: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我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乡村要想吸引青年到农村创业或就业,必然是产业振兴,让广大的青年在农村的热土上有施展拳脚的空间,成就一番事业。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及时关注市场需求,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从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建立起全链条的产业。
我认为要从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建成一批科技化和品牌化农业产业基地,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农产品深度加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进一步丰富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
徐建贤:近年来,各地依托特色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家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乡村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乡村产业仍然过多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产业集中度较低,优质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精细化中高端农产品较少,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明显不足。当前,我也提出应进一步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盘活、激活、放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此,我建议,有效打通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推进农业与旅游观光、文化创意、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
深化改革:
盘活农村集体建设土地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主持人:刚刚有代表提出要盘活、激活、放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如何盘活这一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家有何看法?
聂竹青: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要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进行改革,盘活农村集体建设土地,释放经济潜力提升土地价值,让村民在家乡就有就业的机会,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发展壮大。
我认为,要细化、简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程序、完善入市工作细则,而且要关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流转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村集体、农民的切身利益,严格履行法定程序进行入市流转,加强监管,可以促进交易公平公正开展,降低交易难度、减少经济纠纷。
孟丽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要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采取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导集中连片流转,将流转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发展。
对因承包农户短期外出导致撂荒的耕地,承包方无力耕种但又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鼓励采取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对因承包农户长期外出导致撂荒的耕地可以采取集体托管模式,由村民小组通知承包户限期复耕。如不能复耕的,由各村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会议等程序审议决定并公示后,将土地经营权转交村集体,由村集体集中管理。
广州实践
持续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和表率
聆听完各位代表委员对建设农业强国的见解,我们不妨将注意力放回脚下的土地,了解一下广州这个有着1145个行政建制村的特大城市,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上是如何持续当好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表率的。
连续四年获全省乡村振兴考核珠三角核心区第1名,连续两次获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获全省粮食安全考核“优秀”等次,增城区、从化区先后入选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名单;在备受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上,广州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实现“四连增”,蔬菜、水产品、水果产量自给率稳定在100%、90%、7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和推荐;广州90%以上行政村可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190条行政村可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92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同比增长5.1%,连续15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这样的成绩让一幅农业富强农村和美农民富裕的美好生活图景跃然眼前。
锚定目标不放松,当前正是一年春耕时,广州已打好“第一仗”。2023年,广州以“只增不减”为原则初步确定年度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预计全市早造粮食种植面积约为20.9万亩,育秧面积9.87万亩;预计投入农机总动力约98.6万千瓦,投入农机具约4.85万多台套,水稻机耕率接近10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以上。接下来,让我们连线场外一位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与我们的90后“新农人”代表共同对话、分享他们在参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实践经历。
薛华:近年来,广州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担当,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农业龙头企业,1998年,海大集团从饲料起步,逐步覆盖种苗、饲料、动保疫苗、养殖、食品等全产业链,是国内少有的兼具科研攻关实力和产业化能力的育种企业,目前已跻身双千亿元级的高新农牧龙头企业。
从我们所在的行业而言,我认为广州发展农业有自己的特色所长。比如广州背靠全国最大的水产种苗产区和“南苗北运”基地,发展水产种业优势明显。广州还在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广州特点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布局近海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潜力巨大。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机遇,我们将把深耕水产种业20年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带动养殖业进步的产业优势,为广州打造“穗”字种业添砖加瓦。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改力度,积极夯实国内饲料保供工作。未来三年,海大饲料、种苗、动保疫苗、养殖、食品等各个业务板块将力求增长翻番,2025年力求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
沈燕芬:2021年,我发动石乡农机合作社联动周边村镇的多家农机合作社,成立了广州首家星级农机联合社。我们聘请熟练农机手,开展农机培训,创新拓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让有志于返乡承包土地耕种的农田“小白”放心地将耕种和产销全流程交给合作社托管。在我们服务的范围里,水稻播种收获的全流程,都实现了机械化管理。以前一户农户可能顶多经营十几亩田,但现在通过我们的整体解决方案,一户农户管理一两百亩田是不在话下。
目前,我们承接了增城区的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统筹整个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着农机具整合联动、物资统采购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划和布局,统筹协调当地的农机合作社共同完成增城今年的春耕任务。初步预计,我们今年早造春耕托管服务的覆盖面积可达到约2万亩。希望通过我们“新农人”的新经营模式,整合联动相关资源,帮助增城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做出新的改革,打造“增城样板”。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农业社会化生产托管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和他们共同扛稳粮食生产安全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