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期待
2022年12月13日  张正

  我不知道其他人小时候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我肯定做过:偷偷留下一粒蚕豆,或是花生,埋在家门口的某个地方,比如一棵小树下,然后认真地浇水。第二天,便迫不及待想知道那粒种子有没有发芽,甚至忍不住扒开泥土看,发现一切如初,便失望地用泥土重新覆盖上。就这样,接连重复了许多天,每一天都过得有所期待。

  我是在自己的作文培训班上与几个孩子的父母交流后,联想到小时候这件事的。有些家长渴望看到孩子进步,心情过于急切。他们忘了,种子发芽,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吸收足够的阳光雨露,需要用充足的时间去耐心等待,何况,我们学习的是作文,是特别需要积累的大语文。不少人知道循序渐进的道理,却缺少足够的耐性,今天埋下种子,明天就想看到嫩嫩的新芽,甚至想看到开花结果,天下哪有这么简单容易的成功?写作训练需要锲而不舍地积累知识,那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养成过程;需要反反复复进行思维训练,只有一次次地调整引导,心智的窗户才会透进灵感的光亮;还需要周而复始、不怕辛苦地写作实践,因为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锹挖不出水井。这个世界上或许有所谓的天才,但最初,天才也可能是一粒迟迟不愿发芽的普通种子,是经过千万遍磨砺才变得厉害起来。

  我也是父亲,也曾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一粒种子。他们发芽了吗?他们开花挂果了吗?直到他们工作了、成家了,我仍不敢确定,仍需要保持期待。我继续给他们提醒与鼓励,希望他们有更高远的人生追求目标。我想,我这是在继续给他们阳光雨露吧,因为作为种子、幼苗,他们还没能长成我期待的那个样子,毕竟父母的心思,常常比天高比地大。我和我的一位小学同学曾经在一起感慨:人生有一种遗憾,是感觉自己的孩子智力不及自己。我和他做过8年同学,我们都是班上聪明勤奋、学业有成的孩子。尽管有这样的遗憾,我们仍不得不承认,种子终究是要发芽的,小树迟早要长成大树。而我们,又终将被新鲜的生命所替代。

  我自己如今已像一粒年老僵硬的种子,或者是被自身种种基因束缚着的半枯之树,但我仍然对自己保持着期待,期待自己发出新芽,冒出新枝,枯木逢春,再吐芳香。我期待的鲜枝嫩叶、馥郁芬芳,是多一些健康,多一些快乐,多一些人生睿智,让我的老眼不要过于昏花……

  保持期待,是人生的一种常态。这样的常态,还需要有一种理性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来助攻。

  生命,因有期待而充满希望、多彩多姿。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请保持期待,并为你的期待而不懈努力。  (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