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成为广州珍贵的生态空间。(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谢惠强)
广州市湿地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昨日召开,会上公布了近期湿地资源本底调查初步结果,广州市湿地总面积约7万公顷。更值得关注的是,有关部门正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更高能级的生态系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 通讯员穗宣、穗林园宣
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
黑脸琵鹭、银鸥流连于城央的麓湖景区,黄胸鹀在增城朱村越冬,水獭、豹猫、赤麂、白鹇……这些广州人旧时常见的野生动物重现人们视野,见证着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也反映出广州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据悉,目前广州已初步构建湿地保护体系。据介绍,目前广州建立了以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广州建成湿地公园25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个;设立湿地保护小区32个;建成自然保护地89处。其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列入省重要湿地,并正在积极推进申报为国际重要湿地。另外,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南沙湿地正在进行省重要湿地申报和认定工作。
除了海珠湿地之外,广州其他湿地也在生态和经济效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沙湿地作为广州南部的生态调节器,为推进落实《南沙方案》提供生态绿核支撑;花都湖湿地从一个千疮百孔的采石场,变成了今日白鹭嬉戏、水草丰美的国家湿地公园,每年接待市民游客近千万,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天河湿地公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以及休憩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智慧湿地,为天河智慧城夯实生态基底。
科学修复湿地 生态成效显著
事实上,在科学修复湿地过程中,广州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湿地与生态,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据各点最新监测数据,广州市湿地范围有维管束植物835种,动物1208种,其中昆虫738种,鸟类187种。其中,海珠湿地已发现2个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9个中国新纪录种(包括1个新纪录科和3个新纪录属);南沙湿地每年有近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2022年1月记录到62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
专家指出,广州针对不同类型的湿地,探索实践湿地生态修复,总结出富有广州特色的农耕文化遗迹、废弃矿坑及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案,为国内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湿地保护修复方案;广州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物种多样性不断丰富,成为湿地保护修复典范。
“海珠十里·城央湿地”
为全球提供良好范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所所长胡峰介绍,海珠湿地十年的建设不仅对广州,还对全球特大都市的人居环境提升有重要意义,成为世界一笔宝贵的“绿色遗产”。
“它首先是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城央湿地。在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中心区,距离珠江新城CBD仅3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上,划出一块11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这种资源禀赋和实践探索本身就是世界比较罕见的。”胡峰说,海珠湿地作为城央湿地,不仅是对广州湿地生态本底的保护,更有意义的是,它为城市提供了全面的生态服务,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良好范例。
其次是它构建起了‘城央生命共同体’。” 海珠湿地为各类生物创造“食、住、行、游”四类场景,构建果、稻、虫、鱼、鸟城央生态链,让其成为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站。”
关于海珠湿地下一步的规划,胡峰表示,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将海珠湿地纳入广州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更高能级的生态系统,依托湿地,迁地保育华南地区珍稀乔木,建立湿地植物“种源库”,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园,让海珠湿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