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展示国家双创战略成果的品牌盛会和国际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重要服务平台,创交会致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选广州,创业到广州!全球的创新者此刻聚焦广州。9月2日,2022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简称“创交会”)连续第8年在广州启动。
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以促进科技成果交易为立身之本的创交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期待。
长线、低频、高难、非标……这本已是科技成果交易的难点。疫情下,面对更大挑战的创交会如何能办得更好,早已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可喜的是,创交会不负期待,近两年的参展项目和成交金额均不断刷新纪录。今年创交会即便全部采用线上展示,同样吸引全球约9000项参展,参展项目数量远远高于去年的5000多项。本年度创交会促成成果转化落地金额也将继续攀升,预计不少于120亿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交会之所以能经受住种种考验,靠的便是不断适时而变、因变求进的探索精神。正因如此,创交会在未来也将无惧风雨,继续为中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文、图/龙锟
自2015年以来,创交会共展出创新创业成果16000余项,成果交易平台累计发布项目超过23000项,转化落地项目金额超600亿元。
今年创交会即便全部采用线上展示,同样吸引全球约9000项参展,参展项目数量远远高于去年的5000多项。
“云端”创交会功能再升级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2022创交会选择将展览展示完全搬至线上,既是应对疫情的务实举措,也是着眼长远的一次变革。
当前中国展会经济正遭受疫情等因素冲击,唯有顺应趋势求“新”才能生存和壮大。2020创交会与2021创交会已对线上线下结合的办展模式进行探索。2022创交会则将展览展示完全搬至云端,将为创交会进一步强化线上功能提供更加难得的契机。
为了进一步提升交易功能,创交会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成果交易为核心,构建了“线上创交会”“需求大厅”“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科技政策”“创新活动”“科创生态”“数据大屏”等创新生态服务板块;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和用户思维,按照成果转化链条的不同主体,采用了“我是企业”“我是专家”“我是技术经理人”“我是服务机构”“我是投资人”的访问导航;实现智慧挖掘、智慧对接、智慧交易、智慧服务、智慧展示五大智慧功能,为线上成果交易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2022线上创交会采用PC端和手机端同步展示,实现数据共享、信息无缝互通,同期采用直播和录播形式开展线上会议,有效突破时空限制。
首次设立科普产品与技术展区和南沙成果展区
打造高质量的云端功能不仅为创交会在未来妥善应对疫情影响、拥抱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累宝贵经验,在当下也发挥着立竿见影的功能。
为给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培厚土壤,2022创交会则首次设立了科普产品与技术展区。近200家参展单位在线上展示品类繁多的科普项目,让广大公众接触科普资源和科普知识。其中不乏华南国家植物园、科大讯飞等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机构。
在线下举办的模式下,受到展位面积等条件的约束,展位一直是参展商争夺的稀缺资源,中小企业获得展位相对困难,他们对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需求难以被更好地满足。
在本届创交会启动前,创交会办公室专门走访远正智能、隽诺环保、泽亨实业、理文科技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初创高新技术企业,邀请他们登上2022创交会,均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创交会登‘云’后,更多中小企业能方便从创交会平台获得赋能,并实现创新发展。”广州理文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原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教授谢文健说。
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初创企业参加2022创交会,初创企业所带来的参展项目超过1000多个。上“云”的创交会进一步优化了会展配置,也更好地发挥了夯实实体经济、激发创新动能的平台作用。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南沙方案》提出,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2022创交会则首次设立了线上平台南沙成果展区,推介南沙科创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成果,推动国家级科创资源汇聚南沙,推进建立与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常态化联络机制。
打造“线上+线下”全天候办会模式
在打造更高水平“云端”功能的同时,2022创交会也将在线下同步举办创新大赛、成果拍卖会等活动100多场次。这种“会期内外线上线下不停运转”的全天候办会模式,将进一步打造“永不落幕的创交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云端”与现实之间功能互补更加凸显。
目前创交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常态化成果转化基地。基地的数量也从去年的66家增加至今年的89家。基地不仅广泛布局于粤港澳大湾区,更在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扎下了根,其中不少基地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创交会也因此在畅通双循环中发挥着更大作用。
成果转化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便是创交会常态化成果转化基地的实际载体,它们天然接近企业和市场,对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具有强烈的敏锐度。
“成果转化事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加入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我们就像找到了家。在创交会的带动下,每个基地既能各展所长也能彼此联动。” 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博士科技副总裁李洁信心满满地表示。
在这些基地里,各种形式的成果推介、交流对接活动贯穿于全年,如同一个个小型创交会在持续举办:中国科协广州科学园帮助视声智能等公司与华为对接,使用了鸿蒙系统;博士科技每年在全国举办20多场培训会,培养4000多名技术经纪人;中以集知将以色列的创新带到中国,为创交会引进了中以生物产业投资基金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项目;白云电气孵化器开放自家大楼为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并定期组织专家评审会为初创企业链接技术与资本……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全天候运行的创交会精细地浇灌科创的种子,迎来了硕果满园。
成为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的首选平台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每位科技工作者都有“顶天立地”的人生目标,他们内心都希望付诸心血的科研成果,最终能够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创交会正因为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因此成为科技工作者成果转化的首选平台。
“我带着项目参加过多次创交会,科技成果在创交会上能吸引到支持者和投资人,科研人员也能更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推进研发和生产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焕彬说。
刘焕彬年过七旬之时在广州创办企业“博依特”,为的是让中国工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用上中国人自己的技术。通过创交会,博依特成功与京津冀一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协议,博依特的参展项目也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科技成果”,这极大地帮助博依特在2021年初获得顺为资本、经纬中国和中科科创1亿元A轮战略投资。
“科研成果在诞生之初不会特别完善,终端使用者却希望新产品一步到位,实现廉价且易用。拉近供需双方距离还需要大量工作,更需要资金、政策等种种因素来支持,但往往这种支持是不够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封锡盛如此分析成果转化的艰难所在。年过八旬的封锡盛至今奋战在一线,他的心愿便是将水下机器人技术从军用转向民用,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我们是创交会的受益者,一定会继续支持创交会。”封锡盛如此肯定创交会在成果转化中的稀缺价值。封锡盛在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其团队所研发的“鲑鱼”系列水面无人艇及无人船通用控制系统在创交会展出,并获创交会“最具投资价值科技成果奖”,这极大地提升了科技成果的知名度。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无人船智慧水质生态监测平台”所采用的控制系统便来自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2021年创交会期间,为了避开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载着这套装备,驱车一千公里从云南赶赴广州参会。该所研究员张学治说:“创交会是很好的平台,不仅能够展示技术,并且展会上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技术。”
踊跃的参会热情则已充分证明,创交会营造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更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在变、产业结构在变、市场需求在变,但是创交会促进成果转化的初心不变。在每个变化与挑战面前,一股内生之力总能让创交会始终向前,去求索和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