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反复打磨口述稿 用声音代替光影讲述每一个画面
“口述影像”助视障者“看”大片
2022年07月12日  苏赞、贾政、莫伟浓

《人生大事》无障碍观影活动现场。

志愿者在“口述影像”。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苏赞、贾政、莫伟浓 实习生李可欣摄影报道)7月9日,在广州图书馆的一间多媒体工作室,《人生大事》这部暑期档大热电影反复播放了数百分钟。志愿者曾海燕、李宛潞和蔡听雨在工作室里拿着口述初稿,盯着影片,一次次将112分钟的画面口述出来,口述稿改了又改,此时,距离《人生大事》无障碍观影活动仅剩下一天时间,完善后的口述将成为视障朋友“看”电影的“眼睛”。

  “‘口述电影’应当成为无障碍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的标配。”曾海燕这样表达她对未来的期许。

  视障者在志愿者生动的讲述中“观看”《人生大事》

  7月10日下午3时,广州卢米埃影城的一间影厅开始放映《人生大事》。熄灯、电影开场……当电影播放至没有台词的画面时,曾海燕、李宛潞和蔡听雨开始接力用声音代替光影,讲述112分钟电影里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动作。

  “工作台上,老六仪容整洁,身旁还摆了一束花……”“璀璨的烟花在黑夜中绚丽绽放、散落……层层叠叠,璀璨夺目,像万朵金菊同时绽放,庄严地悼念着逝去的老莫……”

  电影里,刑满释放的殡葬师和孤儿见证人生百态,在殡葬工作中寻找和命运的和解。视障朋友们本看不清画面,但他们从曾海燕、李宛潞和蔡听雨的全程讲述中,结合电影对话和环境音,感受到了电影讲述的故事。

  这是过去4年来曾海燕、李宛潞和蔡听雨一直在做的事情。从2018年到现在,他们讲过电影、足球比赛、纪录片,每一次都要反复咀嚼材料,修改口述稿和排练。“大家从电影上看到什么,就应该从口述里听到什么。”曾海燕说,《人生大事》6月24日上映,就在前几天,他们收到了院方邀请视障朋友一同观影的消息。从那时开始,大家重复多次观看电影,持续打磨口述文稿,写成了1.5万多字的口述稿。

  到了活动的前一天,三人仍在进行口述排练。在广州图书馆,一边照着写好的口述初稿口述,一边对着画面,反复抓字眼——“要强调‘颤抖’的手”“这里的地点应该是医院”……一段112分钟的电影会在排练中分割成一个个片段,曾海燕、李宛潞和蔡听雨在探讨修改措辞时,最经常提到的就是画面的“意义”——“这个词能让视障朋友理解画面和背后的信息吗?”三个人常常一再追问

  7月10日,观影后,前来参加观影活动的视障朋友文伟说,这次口述的细致度和节奏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口述影像”活动帮助更多视障者走进电影的世界

  其实,口述影像活动在如今的广州早已不是稀罕事。

  2009年,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助残服务总队创立了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项目。此后,不少志愿者将目光投向无障碍电影。在图书馆、电影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众多视障朋友第一次体验了“声影”的魅力,同时,也有很多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完成了“无障碍”理念的启蒙。

  李宛潞和蔡听雨便是其中的两个人。

  2016年,就读于广州市执信中学的李宛潞和蔡听雨在协助视障人士参与无障碍观影活动时,发现了他们对文化公共服务的庞大需求。2017年,李宛潞和蔡听雨建立了志愿者团队,期望在家长支持下,召集同龄朋辈学习组织口述影像活动。

  曾海燕是李宛潞的母亲,她一直在为大家联系专业志愿的指导和交流机会,同时也参与其中。他们还与其他多支志愿服务队通力合作,一起助力视障朋友的文娱活动。

  其实,这些年来,一些影视网络平台也开始提供无障碍电影服务,其中多数是已经下架的电影。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文伟也有过几次走进影院观看带有口述影像服务的热映电影的经历,但数量和频次依然不多。

  过去这些年,广州图书馆为多个志愿者团体搭建了一个服务残障朋友的平台。“我们是公共文化空间,有服务人群;志愿者团队有服务能力,恰好可以形成闭环。”广州图书馆活动负责人李芷筠说,但这一模式仍有不足,在理想化状态下,“公共文化无障碍”应该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

  电影院无障碍化或许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曾海燕曾在一些地区看到过无障碍电影院。“可以预约相关服务,走进电影院,像领取3D眼镜一样领取耳机,然后,就可以无障碍地听完一部完整的电影。”

  李芷筠则期盼着这样的做法以后可以在广州落地。“我们希望更多人意识到信息无障碍(影视)作品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她说。